词条 | 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 |
释义 | 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 中国当代文学运动大事件。 1953年9月23日至10月6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区、各系统文艺部门的正式代表587人,列席代表189人。开会之前,大会筹委会即明确其指导思想:我国已进入了新的建设时期、文艺工作必须以抓好创作为主。郭沫若在致开幕词中指出:“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建设与人民的需要。本次文代大会的中心任务是总结四年来的工作经验,进一步发展文学艺术的创作事业,鼓励作家和艺术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使文学艺术的生产能够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周扬作了题为《为创造更多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奋斗》的报告。他在论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塑造英雄典型问题的同时,还就歌颂与暴露、现实与理想等问题发表了意见。茅盾在以《新的现实和新的任务》为题所作的报告中,围绕人物性格刻划、生活中矛盾的表现、作家对生活的认识等三个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邵荃麟作了题为《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向前进》的总结发言。周恩来亲临大会并作了报告:《为总路线而奋斗的文艺工作者的任务》。大会通过了新的组织章程,并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定名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出了新的领导机构:主席郭沫若,副主席茅盾、周扬,理事103人。会议期间,中国文联各协会也分别举行了会议,通过了各协会新的章程,并选举产生了各自的新的领导机构。会议对于文艺战线上“左”倾教条主义进行了公开批判。许多人的报告、发言,都提及文艺创作上的概念化、公式化的反现实主义倾向,文艺批评中的简单化、庸俗化的现象,以及文艺领导工作中存在的行政命令作风等问题。 张广益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822-823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