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语体文欧化”问题的讨论 |
释义 | “语体文欧化”问题的讨论 现代文学论争。1919年,傅斯年在《新潮》杂志载文谈到中国语体文在表述上的弱点。1921年6月,沈雁冰和郑振铎在《小说月报》第12卷第6号上发表《语体文欧化之我观》的同名文章,正式提出“语体文欧化”的主张。接着,剑三(王统照)在《曙光》杂志发表《语体文欧化的商榷》,表示赞同沈、郑2人的观点。6月30日傅冻蘤(东华)在《京报》发表《语体文欧化》一文提出异议,他认为“文艺原贵创新”,“欧化”却流于“模仿”,所以应当培养“想象力”以图创新,而不必去“模仿欧人”。7月10日,上海《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将除傅斯年文外的上述诸文重新发表,并登了郑、沈2人的辩驳文章。郑文认为文艺要创新,离不开文字表达,提出“语体文欧化”的主张就是为了提高语体文的表达能力,而傅文却把文法看得太轻了,至于引进欧洲的普通文法,更谈不上什么“模仿”。沈文则指责傅文将“文法”的欧化误解为“文学艺术”的欧化,是转移了论题。此后,《小说月报》在第12卷第9、12号和翌年第13卷第1至4号,连续发表多封来信进行讨论。记者(沈雁冰)在答复中对“语体文欧化”的主张作了进一步阐述,认为只要“实际上必要”,就应当象周作人所说的那样大胆地“各自试验研究”。 钦鸿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574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