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词的解放运动”的论争 |
释义 | “词的解放运动”的论争 现代文学论争。1933年,曾今可在他主编的《新时代月刊》上提倡“解放词”。2月出版的该刊第4卷第1期“词的解放运动专号”,载有他作的《画堂春》、《卜算子》等词,内有“打打麻将”、“国家事管他娘”、“樽前犹幸有红妆,但不能狂”以及“伪国居然见太平”等语。2月7日,阳秋(茅盾)在《申报·自由谈》发表《读“词的解放运动专号”后恭感》,对曾今可的“解放词”进行了讽刺和批判。接着,阳春在《新时代月刊》著文为曾今可辩护,说曾的词“曾得许多的读者来信赞誉,将成为不朽之作”。3月1日,阳秋又发表《“阳秋”答“阳春”》,进一步指出曾的《画堂春》“在意识上”“活画出了曾某是一个‘小白脸文化’的代表者”,“一个色情狂的堕落青年”,《卜算子》则“除了发无聊的牢骚外,同时更一手抹尽了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的暴行,以及东北义勇军反帝国主义的英勇的斗争,正式承认日帝国主义者夺取我东北是绝对的应该。”接着,以《申报·自由谈》为主要阵地,何家干(鲁迅)、钱歌川、张梦麟、健甫、曹聚仁、(许)幸之等相继发表文章,对倡导“词的解放”的理论以及有关作品进行了分析和批判。3月22日,《自由谈》发表《编者附言》说,这场批判多得各方支持,“足征‘公理自在人心’”,但“本刊篇幅有限”,自即日起“暂时宣告结束”。 徐型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215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