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形象思维问题论争
释义
形象思维问题论争

当代文学论争。“形象思维”这个术语,最初是由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提出。他说:“艺术是真理的直观,或者是形象思维。”(《艺术观念》)20世纪30年代,我国才开始运用这个术语。50年代,中国开展了以形象思维涵义为重点的学术讨论。1957年第4期《文学研究》和1966年第5期《红旗》,先后发表了两篇否认形象思维的文章。1978年后,除讨论形象思维是否存在之外,还深入讨论了形象思维内部若干问题。

50年代以来,中国关于形象思维的论争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的。

第一,到底有没有形象思维?这是一个争论最热烈的问题。在50年代的前一阶段,人们都是在承认形象思维的前提下,来讨论形象思维的涵义的。1957年后,出现了两种否认形象思维的意见。一种是毛星在《论文学艺术的特征》一文中认为:“形象思维这个词是不科学的。”“人的思维,如果指的是正常人的思维的话,它的根本特性和规律只有一个,而思维的内容却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就思维来讲,文艺的特性,正象别的事也有特性一样,不表现在思维的方法而表现在思维的内容。”“作家艺术家是注意捕捉事物的形象的,可是不能说这就叫形象思维。……试想,只是一些形象,没有任何概念、判断和推理参加,只是把眼睛从这一形象移到另一形象,如何进行思维呢?又如何可以叫作思维呢?”还有一种是郑季翘在《文艺领域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对形象思维论的批判》一文中认为:“所谓形象思维论,不是别的,正是一个反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体系,正是现代修正主义文艺思潮的一个认识论基础。”“形象思维论者反对抽象,主张作家用形象来思维,要个性化与本质化同时进行等等,就是反对创作时有主题思想,有思想指导。”“形象思维论这种所谓不要概念、不要抽象、不依逻辑、从形象到形象就可以认识事物本质的认识论,显然是一种直觉主义,因而也是神秘主义的体系。这种所谓思维,在世界上是根本不存在的。“1978年1月号《诗刊》发表了《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因信中肯定了形象思维,从此国内各报刊发表大量文章,对形象思维否定论进行了反驳。蔡仪认为,形象思维否定论,是站不住脚的。他说:“所谓形象思维,单从字面上已表明,它是一种思维,既是一种思维,也就是理性活动,即不是什么直觉活动或表象认识了。而且既是思维,既是理性活动,也就有它的规律,有它的逻辑,不是和逻辑思维对立的。至于它这种思维的特点即在于它是形象的;如上所述,这种由思维活动的概括作用所形成的形象,即思维中的形象。如文艺家的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就是不能不用思维的。由此可知形象是无碍于思维作用,无碍于理性活动,也无碍于思维的逻辑性的。”(《批判反形象思维论》)周来祥认为,形象思维是有科学根据的。他说:“斯伯任格在关于人的六种典型目的划分中,有‘现论的’和‘审美的’两大类。更重要的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他根据两种信号系统的不同关系,把人分为艺术型、思维型和中间型三种类型,为形象思维提供了生理学、心理学的科学根据。“(《形象思维的科学根据》)孟伟哉批评了形象思维否定论的“表象——概念——表象”的创作公式,指明形象思维是不容否定的。他说:“形象思维的否定者把艺术创作的实际过程曲解了。他认为他是强调‘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但这种理论却正好贬低了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因为,艺术作品的思想性不是外加的东西,而是同活生生的形象血肉般统一在一起的。这就证明,对形象思维这一客观真理以及它的特殊的矛盾规律,不能否认而只能科学地去说明。”(《形象思维二题》)

第二,形象思维的基础是什么?对这一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李泽厚说:“我们认为,逻辑思维是形象思维的基础。这好象倒过来了,难道理性变成感性的基础了?其实不然。因为前已指出,形象思维作为‘思维’,已不是感性的东西了,只是不脱离感性而已。而且,形象思维所不脱离的、所依靠的感性,也不但不是仅具有自然生理性质的感性,而且也不同于一般的感性活动,而已是一种美感性质的感性了。”(《试论形象思维》)何洛、周忠厚等人指出:“有的同志认为,‘形象思维的基础是抽象思维’。我们不赞成这个提法。”“把思维本身看成思维的基础,这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人类的思维不是空洞无物的,而必然要以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作为反映的对象和内容,因此无论形象思维或抽象思维,都只能以客观世界为基础。”(《实践与美学·作为审美实践认识规律的形象思维》)李传龙则认为:形象思维既不能以抽象思维为基础,又不能直接以客观世界为基础,而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把感性认识作为形象思维的基础,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的,也是符合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规律的。”“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这是一条理性认识的客观规律。作为理性认识的抽象思维是如此,作为理性认识的形象思维也是如此。”(《形象思维研究·论形象思维的基础》)

第三,形象思维是什么?在讨论中,有五种主要的见解。其一,蔡仪认为:“所谓形象的思维,也就是一般所谓艺术的想象。即由具体的概念去结合已知的东西,并借它和已知的东西的关联,我们可以施行形象的判断,借它和未知的东西的关联,我们可以施行形象的推理。”(《现实主义艺术论》)其二,霍松林认为:“形象思维,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创造性的想象。’”“形象思维是用形象来思维的。”(《试论形象思维》)其三,任秉义认为:“形象思维也就是心理活动上人类把基于生活实践而在意识中产生的表象通过创造性想象而改造制作成一种新的形象过程。”(《试谈形象思维的过程》)其四,吴调公认为:形象思维“是一种用具体感性的方式来进行的思维。虽然它和逻辑思维同样需要把认识提高深化,但是在提高深化过程中,它始终带着形象走,而没有一个摆脱形象的、抽象的‘真空’阶段。”(《与文艺爱好者谈创作》)其五,蒋孔阳认为:作家和艺术家“运用生动的、具体的、能够唤起美感的方式,来进行构思的人类思维活动,我们一般称为形象思维。”(《论文学艺术的特征》)

第四,如何理解形象思维的逻辑性?对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李泽厚认为,“如把‘逻辑’一词理解为客观规律,那形象思维当然有其自己的这种规律。这种规律亦即是形象思维的特征”,“即以情感为中介,本质化与个性化的同时进行”。(《形象思维续谈》)蔡仪说:“形象思维首先要求真实地反映现实,其次是要求它能具体而生动地反映现实,最后要求它能按照现实的典型规律来反映现实。关于这些,一般的说就是艺术创作的规律,从根本上说,也正是艺术创作有关的形象思维的逻辑特性。”(《诗的赋法和形象思维的逻辑特性》)李传龙认为:“一般说来,人们进行形象思维,在头脑中对感性素材进行加工时,只要是以客观现实为根据,这种形象思维活动就会具有逻辑性。”“形象思维的逻辑性和抽象思维的逻辑性是有区别的。如果说,抽象思维的逻辑性是通过抽象的逻辑途径来表达,存在于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之中;那么,形象思维的逻辑性,则是通过形象化的途径来表达,存在于生动的形象之中。”(《形象思维研究·论形象思维的逻辑性》)

老龙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522-2523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8: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