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形与神
释义
形与神

古代文学理论术语。古代文学理论中的形神观,来源于道家重神轻形的思想。老、庄认为,人有神与形的区分;神与“道”直接相联,绝对地高于形,是形的主宰;而形完全处于一种从属的地位,甚至是一种累赘,必要时可以彻底舍弃。西汉集黄老之学大成的《淮南子》,在继承先秦道家“神贵于形”观念的同时,已经提出了“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之说,将对形神关系的思考同对艺术的评论联系起来。其后,经过了魏晋玄学的推波助澜,道家重神轻形的思想便逐渐渗透艺术领域。最早受到影响的是绘画理论。东晋画家顾恺之得风气之先,首倡“传神”的美学追求;而南齐谢赫、唐代张彦远、宋代邓椿等,都是沿着这一线索发展下来的。至于文学理论中形神观的成熟,则明显晚于画论。在山水诗初起的六朝时代,对“巧构形似之言”的作品,多持肯定态度。大约到唐代,诗歌写景状物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后,诗论中重神似而轻形似的倾向,才开始真正崛起。唐代以后,追求神似成为普遍的风气;但在如何达到神似的问题上,却存在着两种意见。一种意见主张形神兼备,因形显神,在形似之上求神似。象清代王夫之就讲:“神形合一,得神于形。”(《唐诗评选》卷3)另一种意见主张离形得神,即超脱形似以求神似。晚唐司空图已提出了“离形得似”(《二十四诗品》)的见解,清代王士禛高标“神韵”,也认为神似在形似之外。理论上对于传神的强调,深刻地影响到了古代文学创作的基本风貌。

杨铸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522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8: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