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自由人”和“第三种人”问题的论争
释义
“自由人”和“第三种人”问题的论争

现代文学论争。30年代初在上海发生的一次重大的文艺论争。从1931年初开始,主要在1932年展开,延至1933年下半年结束。论争主要围绕着文艺的阶级性、文艺和作家的性质、地位与作用等问题展开。胡秋原先后在1931年12月25日《文化评论》创刊号和1932年4月20日该刊第1卷第4期上发表《阿狗文艺论》和《勿侵略文艺》两文,在遣责“民族主义文艺”为“新的法西斯文学”的同时,认为“艺术的唯一目的”就是表现、认识与批评生活,“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那是艺术的叛徒”。又说,“我是一个自由人”,既不想站在政治立场上“赞否民族文艺与普罗文艺”,“也不主张只准某一种文学把持文坛”。接着,他又在《读书杂志》第2卷第1期上发表《钱杏邨理论之清算与民族文学理论之批评》,对二者进行了批判。于是,引起了一场激烈的论争。1932年5月23日《文艺新闻》第56号上发表了瞿秋白执笔但未署名的《“自由人”的文化运动》,对此予以反驳。同年6月6日《文艺新闻》第58号,发表了洛扬(冯雪峰)给编者的信《“阿狗文艺”论者的丑脸谱》。此时,自称“第三种人”的苏汶(杜衡)在《现代》杂志上写了《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同时批评“左联”与“自由人”两方面,而主要矛头则指向“左联”。针对胡秋原和苏汶的言论,“左联”方面在《现代》、《文学》等杂志上接连发表了鲁迅、易嘉(瞿秋白)、周起应(周扬)、洛扬(冯雪峰、又署丹仁)等人的多篇文章。易嘉指出:胡秋原是企图以“自由的智识阶级”的名义和无产阶级争夺文化运动的领导权,他的“艺术理论,其实是变相的艺术至上论”。还认为:“文艺——广泛的说起来——都是煽动和宣传,有意的无意的都是宣传。文艺也永远是,到处是政治的‘留声机’。问题是在于做那一个阶级的‘留声机’。并且做得巧妙不巧妙。”(《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鲁迅指出,在阶级社会里,所谓“第三种人”只是“心造的幻影”(《论“第三种人”》)。丹仁在《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理论》中,论述了文学的阶级性与真实性的统一,指出“只有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才能使艺术“最接近客观的真理”,并且希望“第三种文学”“应当和普罗革命文学联合起来”。

彭定安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091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 5: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