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七月派
释义
七月派

现代文学流派。活跃于抗战初到全国解放这一历史阶段。它得名于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七月》于1937年9月在上海出周刊3期,10月移武汉创半月刊,至1941年9月停刊,共出32期,它是抗战爆发后在国统区出现最早并坚持最久的进步文艺杂志。该刊主要作者群表现出相似的生活态度和艺术追求,在创作上逐渐形成较一致的风格、倾向,因之被称为“七月派”。

这个流派得以出现、发展,与胡风对作者队伍的重视密切相关。他在办刊之初即表示应办成“半同人刊物”,要求“基本撰稿人倾向大体一致”。最初的基本撰稿人对刊物、流派的风格起了很大作用,如艾青、曹白、萧军、萧红、聂绀弩、端木蕻良等人在《七月》早期即都发表了大量作品,并经常参与编辑事宜。胡风更十分注意发现和扶持年轻作者,在《七月》上出现的十之七八是文坛新人。胡风并通过办刊方针、为他们编集、写序、作论乃至直接指导等,致力于这些作者的培养提高。田间、丘东平等人的创作在此时都得到很大进展,更有大量有才能的新作者进入七月派的行列。虽然处于动荡的战争年月,刊物和作者都遭遇很多困难、变异,但这个流派的创作队伍始终未曾消散,相反,得到了接替和壮大,表现出充沛的生命力。在《七月》停刊后,他们仍比较集中地出现于胡风主编的《希望》杂志、《七月丛书》及七月派其他成员所编的杂志如《半月文艺》、《诗垦地》、《呼吸》、《泥土》、《蚂蚁小集》等,从而出现了一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的诗人、作家,阿垅、鲁藜、路翎、绿原等即是其中的代表。

七月派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他们要求作者迅速及时地投身现实斗争中,不能持旁观态度;在创作上要求作者思想感情与艺术表现相统一,反对两重性。他们并充分强调作者对生活和创作的主观的自觉的作用。从这些生活与艺术的准则出发,形成了七月派创作的总的特色,即对生活斗争前途的深沉的思索和热切的追求。在七月派10余年历程的大量作者中,尽管由于经历、性格,表现手法乃至形式的差异而各呈创作个性,但这个总的特色始终贯彻,并日趋鲜明。

七月派创作涉及文艺形式很广,成就较大的是诗歌、报告文学、小说,尤以诗歌为甚,所以也被称为“七月诗派”。艾青的作品,在诗情、风格等方面都对流派创作产生很大影响。先后出现的诗人。除前已提到的外,还有如孙钿、邹荻帆、天兰、彭燕郊、冀汸、杜谷、牛汉等都发表了较多佳作。七月派诗歌几乎都采用自由体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并未出现较集中发表七月派作品的杂志,流派历史至此告终。1955年,七月派作者多数受政治运动株连,史料也颇多湮没。从80年代初开始,这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时较久、成就较大的流派重新得到重视和研究。

吴子敏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93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20: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