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七月3
释义
七月3

现代文学期刊。周刊、半月刊、月刊。1937年9月创刊于上海,七月社编辑,主要负责人为胡风。发行人费慎祥。同年9月25日第3期后停刊。1937年10月16日在武汉复刊,改为半月刊,卷期改由第1集第1期起,生活书店代售,发行人熊子民。后改由上海杂志公司发行,张鸿飞任发行人。1938年7月第3集第6期后再次停刊。1939年7月在重庆复刊,改为月刊,重庆华中图书公司发行。1941年9月出版第7集第1、2期合刊后终刊。在上海、武汉、重庆前后共出版35期。

该刊是抗战爆发后较早出现的文学刊物。重视如何较好地运用文艺形式为抗战服务。编者在武汉复刊时提出,“文艺作家不应只是空洞地狂叫,也不应淡漠地细描,他得用坚实地爱憎反映出蠢动着的生活形象。在这反映里提高民众底情绪和认识,趋向民族解放的总的路线。文艺作家底这工作,一方面将被壮烈的抗战行动所推动,所激励;一方面将被在抗战热情里跃动着成长着的万千读者所需要,所监视。”从而表明了编者对抗战文学的理解和较高的艺术要求。面对抗战初期文艺宣传的大众化热潮,刊物及时提出了克服公式化和客观主义的问题。胡风在第4集第1期发表的《民族革命战争与文艺》一文中,详细表述对抗战文艺的主要观点后,更把公式化、概念化列为文艺宣传最显著的弱点。刊物还发表了端木蕻良《文学的宽度、深度和强度》,旅居中国的日本作家鹿地亘的《文学杂论》,苏联文学理论著作《叙述和描写》等多篇重要论文;还刊载了七月社组织的多次作家座谈会纪要,为繁荣抗战文艺创作在理论上做了较多的努力。刊物发表的文学作品中报告文学和诗歌占较多篇幅。先后发表了丁玲、萧军、吴奚如、聂绀弩、宋之的等人从各抗日战场寄来的战地通信和特写等,其中有反映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的报道,如吴伯箫的《夜摸常胜军》。这些抗战生活的素材,经过作者们的精心加工,成为激励人民坚持抗战的生动教材。诗歌作者主要有艾青、田间、孙钿等,艾青的长诗《向太阳》首次发表于该刊第3集第2期。他们的作品形成了现实主义诗风的主流。刊载的多篇中短篇小说,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较明显的时代气息。在重庆期间,曾数次刊出“新作家小说集”专栏,介绍过周而复、路翎、胡明树等人的作品。

该刊是抗战时期有较大影响的文学刊物,在坚持现实主义文学道路,提高抗战文艺的理论水平和繁荣艺术创作的工作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刊载的文学作品在选择题材、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方面有较高的成就,尤其在报告文学和新诗歌领域,更有突出的成绩。主要撰稿人还有萧红、丘东平、阿垅、彭柏山、贾植芳等。

王宗义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91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20: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