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勃 |
释义 | 王勃650—676 初唐诗文家、学者。字子安。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祖父王通,为隋代大儒;叔祖王绩,唐初诗人。王勃自幼聪颖好学,6岁即能作文。9岁读颜师古《汉书注》,撰成《汉书注指瑕》10卷。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王勃进《上刘右相书》,被刘祥道赞为神童,上表荐举。乾封元年(666),应幽素科制举,对策中高第,授官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招为王府修撰,曾奉敕撰《平台钞略》10篇。当时诸王喜斗鸡之戏,王勃为沛王戏作《檄英王鸡文》。唐高宗震怒,以为挑拨诸王关系,将其逐出沛王府。总章二年(669),至蜀中漫游,咸亨二年(671)返长安参选,补为虢州参军。咸亨五年,有一官奴曹达犯罪,隐匿于王勃处。王勃惧怕事泄累及自己,遂杀曹达以塞口。为此被判死罪,恰逢朝廷改元大赦,免死除名。其父王福畴,受牵累由雍州司功参军远谪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王勃随父南下赴任,九月至洪州(江西南昌),写了传世名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次年渡海,落水而卒,年仅27岁。 王勃的文学主张,除见于杨炯《王勃集序》外,其《上吏部裴侍郎启》等文章中亦有表述。他反对“微言既绝,斯文不振”的绮靡文风,主张“激扬正道”,“除不稽之论”,“谈王道”,“匡弊俗”。提倡“气凌云汉,字挟风霜”、刚健有力的文风。其诗以五言近体为多,五律名篇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摆脱离悲别恨,创造了赠别诗的全新境界,历来脍炙人口。五绝如《山中》等,亦为骨力不凡之作。其文章以序文最有代表性,虽均为骈体,然气势壮大,流畅自然。王勃殁后,杨炯集其诗文编为《王勃集》20卷。《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为30卷。王勃还是一位学者,著述甚丰。据《新唐书·艺文志》载,有《舟中纂序》5卷,《周易发挥》5卷,《次论语》10卷,以及《千岁历》等。《全唐诗》卷55至56存其诗90余首。《全唐文》卷177至185编其文为9卷。后世研究著作有清人蒋清翊《王勃全集笺注》,今人聂父郁《王勃诗解》(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刘正民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47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