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革命样板戏” |
释义 | “革命样板戏” 当代文艺运动中出现的一种现象。是江青企图用她的文化专制主义改造、统治中国的文艺界,利用其特权,组织专门班子,把别人的作品抢过来,经过“脱胎换骨地改造”后树立起来的供全国文艺工作者学习、效法的艺术“样板”。这种树立“革命样板”的活动,始于1964年江青插手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会上发表《谈京剧革命》的讲话,讫于1976年江青集团垮台。1974年,江青集团的御用写作班子在吹嘘其“伟大的胜利”时曾宣告:“无产阶级培育的革命样板戏,现在已有十六七个了。”(初澜《京剧革命十年》)这“十六七个”(实际为18个)“样板”,可分为两批:第1批8个,产生于“文化大革命”前夕,它们是“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革命交响音乐”《沙家浜》;第2批10个,包括“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平原作战》、《红色娘子军》、《杜鹃山》,“革命现代舞剧”《沂蒙颂》、《草原儿女》,“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革命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等,均产生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革命样板戏”,凡可以拍摄电影的都被拍成了电影;凡是有台本的,都在《人民日报》或《红旗》杂志刊登过,或出版了单行本。1974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革命样板戏汇编》(第1集),内收“现代革命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以上按1970年演出本排印)、《海港》、《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奇袭白虎团》(以上按1972年演出本排印)、《平原作战》、《杜鹃山》(以上按1973年演出本排印)和“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1970年演出本),共10个。 按照江青集团的说法,“革命样板戏”的特点就在于它把“满腔热情、千方百计地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当作“核心问题”、“根本任务”来解决。由于坚持了“根本任务”论,“这就从根本上划清了我们的文艺运动同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文艺运动的界限”,宣告了“中国社会主义文艺新纪元已经到来”(初澜《京剧革命十年》)。他们还宣称:“革命样板戏直接地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制造了革命的舆论,成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初澜《中国革命历史的壮丽画卷——谈革命样板戏的成就和意义》)。因此,“革命样板戏”的产生和用什么态度对待它,是个重大政治问题。一切对“革命样板戏”持有怀疑、非议态度或不听指挥的人都被江青集团视为“阶级敌人”、“反革命分子”而横遭迫害;一切同“革命样板戏”“创作经验”相悖逆的理论观点,都被视为“资产阶级、修正主义谬论”而遭到围剿、“专政”。 江青集团垮台后,关于如何评价“革命样板戏”问题,文艺界存在着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革命样板戏”作为文化专制主义、“斗争哲学”、“造神运动”的产物,作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艺术“样板”,应予以彻底否定;另一种意见认为,对于江青一伙在文学艺术工作中树立“样板”、搞文化专制主义的罪恶行径应彻底否定,但对于每一个具体作品,则应采取具体分析的态度,不能一概加以否定。 史燮之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265-4266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