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通俗”与“媚俗”的讨论 |
释义 | “通俗”与“媚俗”的讨论 现代文学现象。1938年12月,流冰(孙孺)在新加坡《新国民日报·新国民文学》撰文,指责当地一些通俗文学作者以章回小说写新内容,却充满才子佳人之味,仅将“花园相会”改为“救亡会议”;并认为这是“媚俗”而非“通俗”。同月20日,吴月在《南洋商报·狮声》撰文反驳,认为借用旧形式来反映社会现实,决不是什么“媚俗”。翌日,庄毓圻在《新国民文学》载文支持流冰,提出当前的首要工作应是“广设战时民众学校,扩大战时民众教育”(《媚俗与否还是第二问题》)。24日,啸平在《狮声》撰文指出,所谓“媚俗”是抛弃作家天职,一味迎合低级趣味,而如以救亡会议为背景,正确描写抗战中青年男女的恋情,那是“新内容运用了旧形式”,不能贬为“媚俗”。至于“广设战时民众学校、扩大战时民众教育”固属重要,但通俗文学运动同样重要而急需,而且它也是“一种切实的战时民众教育的运动”(《关于〈媚俗与否还是第二问题〉》)。芸览(高云览)等人也在《狮声》发表文章驳斥流冰等人的观点。这场讨论推动了马华通俗文学运动的深入发展。 钦鸿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179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