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地球,我的母亲! |
释义 | 地球,我的母亲! 现代新诗。郭沫若著。初载1920年1月6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收入泰东图书局1921年8月版《女神》。这首诗写于1919年的寒假,时间是在五四运动爆发半年之后,诗人深受赞颂自然、崇尚工农、追求新生活的时代潮流的激荡。一天,他“到福冈图书馆去看书,突然受到了诗兴的袭击,便出了馆,在馆后僻静的石子路上,把‘下驮’(日本的木屐)脱了,赤着脚踱来踱去,时而又率性倒在路上睡着,想真切地和‘地球母亲’亲昵,去感触她的皮肤,受她的拥抱”,“在那样的状态中受着诗的推荡、鼓舞”,回到宿舍,他立即写下了这首诗,自己觉得好象真的新生了一样(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该诗收入初版本《女神》时共22节。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唱出了自己的心曲:盛赞地球母亲,崇尚农人、工人、追求个性解放,向往新的生活,充满了进取向上的乐观主义和炽热深沉的爱国情怀,洋溢着“五·四”时代精神。作品中诗人坦诚欣慰地把自己的灵魂融化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频频呼唤,反复歌吟“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只愿赤裸着我的双脚,永远和你相亲”,“我要学着你劳动,永久不停”,“我的灵魂便是你的灵魂,/我要强健我的灵魂,/用来报答你的深恩”,从始至终贯串着“物我合一”的“泛神论”思想,及由此而升发的创造和劳动的观念。《地球,我的母亲!》的创作,从灵感的奔袭,到意象的选择、框架的构制、节奏的安排,都显示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这首诗是郭沫若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它在显示郭沫若诗歌的“五·四”时代精神,“泛神论”思想影响,以及创作中的浪漫情态、自由体形式诸方面,都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 胡钢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801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