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释义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当代文艺、科学事业指导性方针政策之一。毛泽东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又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两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他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进一步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在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中阐述了“双百方针”:“我们所主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的自由”。“我们主张政治上必须分清敌我,我们又主张人民内部一定要有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学领域中的表现。” “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在全国知识界特别是文艺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拥护;解除了广大文艺工作者思想上的束缚,激发了他们探索、创造、批评、争论的积极性。文艺理论领域开始对过去不敢接触的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形象思维、文艺标准、歌颂与暴露、世界观与创作方法、文艺的特征和规律以及文艺的领导方式等重大问题进行探讨;创作领域出现了一批敢于直面现实、暴露现实生活阴暗面,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作品和一些突破过去的题材禁区,反映家庭生活和爱情题材的作品。 杨振昆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906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