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
释义 | “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现代评论文。鲁迅作。刊载于1930年3月《萌芽》月刊第1卷第3期。梁实秋于1929年在《新月》上著文主张文学只应当表现人性,不反映阶级性,并批评鲁迅的翻译是“硬译”、“死译”。本文是鲁迅的反驳。鲁迅指出,文学不描写人,无法表示人性,但在阶级社会里,人必然表现出所属的阶级性。喜怒哀乐当然是人之常情,但“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烦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写“汽笛”、“列宁”等字固然不就是无产阶级文学,但写“一切东西呀”,“一切人呀”,也不是表现人性本身的文学。如果有人说,因为我们是人,所以只表现人性,那末“无产者就因为是无产阶级,所以要做无产文学”。在阶级社会中,文学家虽自以为“自由”,自以为超阶级,但无意识地也受本阶级的阶级意识所支配。他们的创作便是本阶级的文化。梁实秋反对无产阶级文学理论家以文艺当作武器和宣传。但那些理论不过是说凡文艺必有宣传,没有谁说只要宣传式的文字便是文学。有些填进标语口号的自以为是“无产阶级文学”的作品,并非真的无产阶级文学。 关于“硬译”,鲁迅认为中国文字有缺点,翻译外文,许多句子必须新造,说得坏点,就是硬译。这样的译法更能保存原文的语气。又因为两年来攻击他个人的文章极多,而废话也太多,不能切中肯綮,打不中要害,所以翻译文艺理论时只用“硬译”而不“曲译”,“打着我所不佩服的批评家的伤处了的时候我就一笑,打着我的伤处了的时候我就忍痛,却不肯有所增减”。文章表明鲁迅已经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文学的阶级性问题。 冯志伟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690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