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破除对所谓三十年代文艺的迷信” |
释义 | “破除对所谓三十年代文艺的迷信” 当代文艺思想斗争中出现的论点之一。见于1966年2月2日到20日江青与林彪合谋炮制的所谓《部队工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纪要”宣称,“文艺界在建国后的十五年来”,“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三十年代文艺的结合。”为了“彻底搞掉这条黑线”,它提出“要破除对所谓三十年代文艺的迷信”。 关于“三十年代文艺”,鲁迅在《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一文中曾经说过:“现在,在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文艺运动,其实就是唯一的文艺运动”,“除此以外,中国已经毫无其它文艺”。“纪要”所谓的“三十年代文艺”正是鲁迅这里所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纪要”诬称:“那时,左翼文艺运动政治上是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组织上是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文艺思想实际上是俄国资产阶级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以及戏剧方面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思想。” “四人帮”垮台后,文艺界针对“纪要”提出的上述论点进行了强有力的批驳。吴黎平的《关于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若干问题》、陈荒煤的《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问题》(均载《文学评论》1978年第5期)、任白戈的《坚决批判林彪江青一伙对三十年代文艺的诬蔑》和王瑶的《扫除诬蔑,澄清是非》(均见《人民文学》1978年第5期)是具有代表性的批驳文章,可供参考。 杨振昆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776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