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王国维
释义
王国维1877—1927

近代学者兼文学理论家。初名国桢,字静安,又字伯隅,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诸生。自幼敏慧,有才名。16岁入杭州崇文书院学习,与同邑陈守谦、叶宜春、褚嘉猷交好,号称“海宁四才子”。好读书,然不喜八股时文。17岁起两应乡试均落第,遂绝意于科名。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战败,国事日非,遂萌救国之思。闻康有为、梁启超鼓吹变法,始知世有“新学”,于是赴上海。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维新派主办的《时务报》任书记,负责校对。并于工余前往罗振玉创办的东文学社习日语。曾于扇面题《咏史诗》1首,有句云:“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西头望大秦。”为罗振玉所见,大为赞赏,自此与罗结识。二十七年(1901)由罗振玉资助东渡日本留学,入东京物理学校学习,习英文、物理、数学。次年因病归国,任南洋公学虹口分校执事(罗振玉任校长)。研读西洋哲学书籍,尤喜读康德、叔本华、尼采之著作。二十九年(1903)起,由罗振玉推荐,先后任南通师范学堂、江苏师范学堂教师,讲授心理学、哲学、逻辑学。三十二年(1906)初次进京,翌年被任命为学部总务司行走,充学部图书局编译、名词馆协修,并从事中国戏曲史及词学研究。辛亥革命后,携眷随罗振玉逃居日本,以清朝遗老自居。在日本居留5年,主要从事古器物及古文字学研究,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考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著。1916年春回上海,为英人哈同编《学术丛编》。后任明智大学教授并从事著述。1923年春应清废帝溥仪之召,任南书房行走,次年溥仪被驱逐出宫,王国维避入日本公使馆。 1925年应聘任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并从事西北边疆史地研究及蒙古史料整理。1927年投颐和园之昆明湖而死,溥仪谥之为“忠悫”。

王国维平生著述约60余种,辑为《王忠悫公遗书》、《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观堂集林》等集。其于哲学、史学、文字学、考古学诸方面,均有精深研究。在文学方面,除有诗、词、散文等创作外,其文学理论著作有《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文学小言》、《屈子文学之精神》、《叔本华之哲学及教育学说》等,均有影响。在戏曲理论及戏曲史研究方面,成就最为突出。主要论著有《宋元戏曲史》、《戏曲考原》、《优语录》、《唐宋大曲考》、《古剧脚色考》、《录曲余谈》、《曲录》等,被誉为中国戏曲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填补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空白。梁启超评曰:“先生之学,从弘大处立脚,而从精微处著力;具有科学的天才,而以极严正之学者的道德贯注而运用之。……故虽好从事于个别问题,为窄而深的研究,而常能从一问题与他问题之关系上,见出最适当之理解,绝无支离破碎专己守残之弊。……盖其治学之道术所蕴蓄者如是,故以治任何专门之业,无施不可。而每有所致力,未尝不深造而致其极也。”(《国学论丛》第一卷第三号(王静安先生纪念号)《序》)

梁淑安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35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