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儒林外史
释义
儒林外史

清代长篇小说。吴敬梓撰。吴敬梓字敬轩,一字文木。本书写定于他的晚年(约50岁以前)。今传最早的刻本是嘉庆八年(1803)的卧闲草堂本,56回,后来的刻本多据此。在此以前,此书还曾有过“五十卷”本的记载,未见。至光绪间又有60回本出,则显系后人妄增。56回本最后一回“幽榜”也系后人所增,1949年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和江苏古籍出版社据56回本先后整理出版过注本、会校会注本和新评本,更扩大了影响。

小说从元末明初写起,终止于明代万历朝的200余年。它以科举制度为中心,着力描写在这一制度下生活的读书人。其中多取真人真事为基础,所以实际上主要是以作者生活的时代为背景。

科举制度在明代已受到一些人的抨击,小说第一回也借王冕之口说道:“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科举制度造就了一大批只知时文八股,此外一无所知的读书人。他们只知凭八股文考试做官,钻营谋私,然后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因此,获取功名,就决定了读书人荣辱升沉的命运。周进、范进就是两个突出的典型。范进中举以后,不到两三个月的功夫,田产房屋,奴婢仆人都有了,从此飞黄腾达。戚蓼斋不惜化一大笔钱去补个廪生,以便有资格去参加会试,谋取官职。读书人十年寒窗,一朝发迹,便不顾一切地捞钱,成为贪官污吏。王惠念念不忘的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因此一到南昌府任上,就打听银子的来处。此外,它也造就了依仗功名权势鱼肉乡民的土豪劣绅,作品第二回写的盛气凌人的王孝廉,第四回榨人田产的退职县令张静斋,以及关押邻人的猪,又用几片云片糕敲榨船家的严贡生等,就属这一类人物。

科举制度下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八股迷。马二先生甚至相信“就是孔夫子在而今,也要念(八股)文章,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有一些本极纯洁可爱的青年,只因中了科举思想的毒害而堕落。匡超人原来事亲极孝,只因听从了马二先生的鼓励去热心举业,丢下父母去和一班斗方名士鬼混,举业未就,倒是走上诓骗欺诈的邪路。牛浦郎本也纯朴,后来也偷人诗稿,冒名顶替,招摇撞骗起来。鲁小姐的妆台绣榻、满屋子摆满了八股文选本,只因丈夫不谙八股文章,她大失所望,只能把希望放在课督儿子身上。王玉辉满脑子名节观念,竟残忍地鼓励女儿为丈夫殉节而死。

然而事实是,在科举道路上得到满足的毕竟只是少数,许多人皓首穷经而蹭蹬一生。牛布衣最后穷愁潦倒,客死异乡,落得无人收尸的下场;倪霜峰6个儿子卖了4个,死了1个,最后小儿子也只好忍痛过继于人。此外,作品中出现的一大批斗方名士,更是科举制度下产生的畸形儿。他们中有的是考试落第的失败者,如杨执中;有的假托斯文,实际是无恶不作的恶棍,如权勿用;有的是沽名钓誉的公子哥儿,如娄氏兄弟。大量的人则是附庸风雅的医生、商人如赵雪斋、景兰江、支剑峰之流。他们自鸣清高,以风流名士自居,实则是社会的一批寄生虫,行为可卑可笑。

在八股科举昌盛的时代,也有许多不慕功名富贵而保持读书人应有的操守的人物。作者在他们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杜少卿无意功名,拒绝征辟,却慷慨好施,乐于助人至倾囊不计。变卖家产以后,他移居南京,与夫人携手共游清凉山,并不颇及他人讪笑。他反对一夫多妻,赞赏沈琼枝的逃婚反抗,以卖画为生的自食其力,反映了他的民主思想。另一类受到作者崇敬的是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一类的“真儒”,他们轻视时文八股,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问。第36回,作品描写了他们隆重举行的泰伯祠祭典,反映了他们对于世风崩颓的危机感,力图以此盛举重建礼乐兵农的政教事业。但实际这只是一种幻想罢了。

此外,作品还写到许多市井细民,如牛老爹、卜老爹、倪老爹、鲍文卿等。他们或者小本经营自己的店铺,或者仗一技之长自食其力,社会地位卑微,但行为磊落,饱有同情心和正义感。作者在儒林之外发现了他们身上的高尚品德,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去表现他们。最后,作品又写了4位市井“奇人”,代表了读书人的书、棋、琴、画的生活思想,富有深意。

《儒林外史》是中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在小说史上有重要地位。小说的讽刺手法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它揭露八股科举之弊,概括了现实中习以为常的现象,人物围绕这一中心而旋转、升沉。周进和范进为博取功名奋斗了大半生,穷愁潦倒,受人折辱,反映了科举时代的生活真实。二人前后思想行为的变化,正是以地位的变化为契机,因而作者对他们的态度也随之变化。对于匡超人、牛浦郎的描写也是如此。马二先生行为迂执可笑,但他鼓励青年人去研习八股,博取功名,却是出于古道热肠的热忱。作者写出了这一人物的复杂性。此外,无论写八股迷的闺阁小姐,还是一心想做官太太的妓女,鼓励女儿殉节的父亲,作者的态度又含着悲哀和叹息。在这方面,吴敬梓异常注意把握讽刺的分寸。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成功,还在于它善于在生活中捕捉住富于特征性的细节,信手拈来,含蓄委宛而往往不露痕迹。当然,其中也包含了适度的夸张。如范进中举时,众人寻他不着,他却“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在寻人卖鸡,表现他的功名未遂时的落拓相。严监生胆小怕事,一生心疼钱财,临终时为了灯盏里多了一根灯草还不肯咽气。马二先生游西湖,心里盘算着选八股文章的事,一路上检便宜的大嚼一通,对于周围的仕女和湖光山色都不在意,讽刺得入木三分。有时,作者又在人物言行的自相矛盾中来展现其思想性格。胡屠户刚辱骂过女婿范进“尖嘴猴腮”,没有出息,曾几何时,听说已经中举,又忙不迭地当众称扬地“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范进母亲去世,他表面上尽哀尽孝,但居丧期打秋风,吃浑腥,毫无顾忌。严贡生吹嘘自己“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半丝半粟的便宜”,话刚说完,便有家人来报他关了乡邻一口猪,主人来讨的事。通过这类言行矛盾的描写,把原来掩盖着的虚伪丑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儒林外史》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特色。它继承了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白描的传统,又融铸了南方南京一带的方言口语和某些文言的成份,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文学语言,朴实、洗炼而幽默。人物对话,注意恰到好处地选择表现他们不同性格和职业的用语。叙事时,寓深意于平淡含蓄之中。有时短短几个字,往往达到画龙点睛之妙。譬如第3回通过周进的眼睛写进场的考生:“也有小的,也有老的,仪表端正的,獐头鼠目的,衣冠齐楚的,蓝缕破烂的”。范进的外貌是“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读者从中可以初步意会到他们不同的出身、教养以至经历,作者同时也表示了对于科场的良莠麕杂的讽刺。这部小说以叙事为主,偶而写景,又能融合中国古代散文的笔法,寓情于景。如著名的王冕作画,雨过天睛一段,确实不愧“人在画图中”一般,令人心旷神怡。

《儒林外史》有其独特的艺术结构,历来对其褒贬不一。鲁迅称它“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中国小说史略》),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事件与中心人物。但它的优点也很明显。它像一幅历史的长卷,展现了一个时代读书人的生活,各个“段落”,作者都能选择极为精彩的事件和特征性人物为活动中心,犹如集串的珍珠,令人目不暇接。在这一结构中,前面的“主角”,成为后面的“配角”,过渡也极自然,表现一个完整的主题。这一结构,还被后来的一些小说所采用。

卢兴基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341-6342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0 16:3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