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潘汉年 |
释义 | 潘汉年1905—1977 现代作家。曾用亚灵、汉牛、泼皮、泼皮男士、汗等笔名。江苏宜兴人。幼年在乡间小学、中学就读。16岁时转至武进(今常州市)延陵公学学习。次年入宜城励进社小学任教。1923年开始在《民国日报·觉悟》、《时事新报·学灯》等发表诗作、杂文等。1925年至上海,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后期创造社重要成员,与周全平、叶灵风、邱韵铎、成绍宗等,被称为创造社出版部“小伙计”。先后主编出版部刊物《All》(1926年)及《幻洲》周刊(1926年),并参予《洪水》半月刊(1925年)、《幻洲》半月刊(1926—1928)、《现代小说》(1928—1930)等的编辑工作,发表了大量笔锋锐利的杂文、散文等。1927年应郭沫若之邀去南昌参加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的宣传工作,曾编辑《革命军日报》,任总政治部宣传科编纂股股长,后又入第四方面军政治部工作。大革命失败后,返回上海,继续从事革命文化工作,先后任共产党领导革命文化工作的闸北区第三街道支部(后改名文化支部)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第一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介绍冯乃超、李初梨、朱镜我、李铁声加入中共。1928年主编《战线》、《洪荒》,并出版短篇小说集《离婚》。1929年代表中宣部促成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联合并筹备成立左联。1930年参予发起,促成中国自由运动大联盟、左翼剧团联盟(简称“剧联”)、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简称“社联”)的成立,任共产党左翼文化总同盟(简称“文总”)第一任党团书记。1931年调至共产党中央“特科”工作,此后基本上脱离文化战线。1933年调江西中央苏区,1935年曾被派往国外做联络工作。抗战前后至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在上海、香港等地从事地下活动。解放后历任华东局及上海市委社会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市委常委、市委副书记、第三书记、副市长等。1955年蒙冤入狱。1977年去世。1982年中共中央为其平反。1988年出版了潘汉年的作品集《牺牲者》(花城出版社)。 陈丙莹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277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