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雯 |
释义 | 李雯1608—1647 清代诗人。字舒章。江南青浦(今属上海)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入清,荐授内阁中书舍人。顺治三年(1646)南归葬父,第二年在返京途中染病而死。李雯才华过人,年轻时就享有诗名,与陈子龙、宋征舆并称“云间三子”。当时影响很大的“云间诗派”正是以这3人为中坚形成的。 在诗歌理论上,象云间诗派的其他成员一样,李雯基本上接受了明七子的复古主张,他的一部分诗歌模拟痕迹严重,如其诗集中多达6卷的乐府诗,就大体未脱七子习气。明清之际翻天复地的社会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个人生活和巨大转折,使得李雯更多的诗作突破了复古理论的局限,能够面对现实,有感而发。其重要的主题之一是抒写身处乱世的悒郁和失节仕清的愧疚,这不仅表现在如《旅思》、《卧病射陂喜逢万内景有赠》等一些直接倾诉内心的诗歌中,而且在一些写景纪时之作如《太平奇闻子规》、《感秋》中也有所流露,决定了其诗歌哀怨的基调。在艺术上,七古最足以显示李雯的才情,《醉月滩怀李白》、《大涤山行上黄石斋先生》、《烧香曲》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它们融合了李白诗歌奔放的气势、李商隐诗歌浓艳的色彩和浏亮的音调。其近体诗则另具风貌,也同样“极才情思致之妙”(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4),五言如“晚花浓刺日,病叶堕先霜”。(《感秋》)“杂霞停暝色,清吹入高桐”(《晚意》),七言如“水薄平霞连画角,风高枯柳散城乌”(《秋尽》)就都可以见出李雯体物的细微以及文笔的清丽俊爽。 李雯词也很有名,特点是情调凄苦、意境浑融,如〔风流子〕《送春同芝麓》、〔浪淘沙〕《杨花》。他还是一位文章高手,顺治初年清廷的诏诰书檄,即多出自他的手笔。 著《蓼斋集》47卷、后集5卷,有顺治十四年刊本。他与陈子龙、宋征舆合作编选了《皇明诗选》13卷。 叶君远,董伟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808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