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潘月樵 |
释义 | 潘月樵1869—1928 近代京剧演员兼剧作家。早年艺名小连生。江苏甘泉(今扬州)人。其“父亲是木匠,死后,长兄潘恩荣带了月樵、少棠兄弟逃到天津,举目无亲,生活很苦;后来恩荣入赘到陈家,才安定下来。长嫂陈氏花钱请先生教两个弟弟学戏,以资谋生。月樵初学梆子文武老生,后改皮黄”(梅兰芳《戏剧界参加辛亥革命的几件事》)。光绪年间,至上海搭老天仙茶园,后加入夏氏兄弟之新舞台。文武兼长,念白、做工尤出色。辛亥革命时期,为伶界商团负责人之一。上海起义时,曾率伶界攻打江南制造局。上海军政府草创期间,又多次组织义演,为革命军募集军饷。1912年春,沪军都督陈其美委其充任调查部部长。孙中山曾亲自接见,表示嘉勉。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被通缉,“以五万金生购君之头颅,时君家常熟,尽室作瓜蔓抄。君先数小时易僧服潜逃而免,然家业自此倾矣”(《潘月樵先生碑记》)。晚年在上海创办天仙科班,培养了不少京剧人才。潘月樵在新舞台期间,受到王钟声等新剧活动家的影响,积极倡导戏剧改良,编演了不少皮黄新戏。著名的有:《新茶花》(与赵君玉合作)、《明末遗恨》、《黑籍冤魂》(与夏氏兄弟合作)、《潘烈士投海》等。“《黑籍冤魂》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受鸦片毒害的真实情况,引起了上海中外烟土商人的仇视。这出戏上演后,新舞台收到多次恐吓信和炸弹警告,然而他们丝毫没有因此畏怯退缩”(梅兰芳《戏剧界参加辛亥革命的几件事》)。 梁淑安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276-6277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