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晨报·诗镌 |
释义 | 晨报·诗镌 现代报纸文学副刊。北京《晨报》副刊。周刊。1926年4月1日创刊。徐志摩主编。1926年6月10日第11期后终刊。共刊出11期。 《晨报诗镌》发刊于“五四”新文学运动高潮后的低谷时期,是新文化工作者为振奋新诗歌而作的努力与尝试,发起人有徐志摩、闻一多、刘梦苇、蹇先艾等。在《诗刊弁言》中,徐志摩表示了他们的意愿:“我们的大话是,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一件认真事情做。”认为“诗是表现人类创造力的一个工具,与音乐与美术是同等同性质的”,并提出了“我们的责任是替它们抟造适当的躯壳,这就是诗文与各种美术的新格式与新音节的发见”等具体目标。刊物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创格”的新诗,即建立新诗歌的形式。主要论述见于闻一多发表于第7期的《诗的格律》,饶孟侃发表于第4、6期的《关于新诗歌的音节》两论等篇。在《诗的格律》一文中,作者认为,诗的格律是一种视觉方面的美感。提出了“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一创新的见解。文章还详细介绍了新诗歌格律与旧体律诗的区别,强调了新诗歌运用格律的优点等。《诗的格律》一文对现代诗歌运动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新诗创作占刊物的大半篇幅,刊载的作品表现了发起者们的旨趣,大多注意格律整齐、音节有序、词藻优美。第3期发表了闻一多的《死水》篇,即为这类作品的代表作。同一期还发表了朱湘的《采莲曲》,为作者的得意之作,它表现了当时新诗歌在词藻、音韵运用方面的较高水平。除创作外,徐志摩还在刊物上发表过多篇外国诗歌名作的翻译,译者为表现原诗的意境,在遣词造句上作了很大努力。此外,刊物还发表了余上沅的《论诗剧》、饶孟侃的《新诗话》等一般问题的论述,以及朱湘的《新诗评》等评论文字。 《晨报诗镌》在现代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刊物提出的建立新诗歌形式的理论,在新诗歌格律、音韵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对新诗歌艺术的提高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流派。但同时也产生了唯美的形式主义等影响。主要撰稿人还有刘梦苇、于赓虞、朱大枬、蹇先艾、钟天心、张鸣琦等。 王宗义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392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