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象征派
释义
象征派

现代文学流派。指20年代中国新诗坛上有过一定影响的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一个诗派。从1920年开始,留学法国的李金发,在波特莱尔、马拉美、魏尔伦等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的影响下,开始创作象征诗。1923年,后来收入他的第一本诗集《微雨》的部分作品,在周作人的支持下,开始在《语丝》上发表,后列入“新潮文艺丛书”由北新书局出版。他的另外两本诗集《为幸福而歌》和《食客与凶年》,分别于1926年和1927年出版。前期创造社诗人穆木天、王独清等人,也曾热衷于写象征诗。1926年,穆木天倡导写“纯粹诗歌”,认为这种诗歌,在内容上应当是“暗示的”,“要暗示出人的内生命的深秘”,“要给中国人启示无限的世界”;在形式上,应当有造型美和音乐美,以造成“一个有统一性有持续性的时空间的律动”,并主张把标点“在诗上废止”,以加强朦胧性和暗示性(《谈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他于1927年出版了象征主义诗集《旅心》。王独清曾于1920年去法国留学,受到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他认为最完美的诗应该是朦胧的,其公式是:(情+力)+(音+色)=诗,又特别强调其中的“音”与“色”(《再谈诗——寄给木天、伯奇》)。他于20年代后期出版的《圣母象前》、《死前》等诗集,充满了象征色彩。后期创造社成员冯乃超、姚蓬子,也曾深受法国象征派影响。冯乃超1928年出版的诗集《红纱灯》,多歌咏个人的悲欢、颓废和梦幻,带有唯美主义色彩;艺术上讲究音乐美,富于抑扬顿挫的节奏。姚蓬子1929年出版的诗集《银铃》,有浓重的感伤和朦胧色调,体式比较自由。穆木天、冯乃超20年代后期倾向革命,王独清和姚蓬子则走向堕落。“左联”作家胡也频在最初的文学生涯中,也接近于象征派诗歌,他的诗运用新奇的语言,象征性的形象,在抒写孤独寂寞心境的同时,又表现了战斗气息,突破了一般象征派诗歌局限。曾担任《北新》半月刊编辑的石民,1929年出版诗集《良夜与恶梦》,其中诗作大多运用象征的形象,暗示内心郁积的苦闷。20年代末,象征派诗歌渐趋衰落。虽然象征派诗歌不少作品语言文白夹杂,句法过于欧化,因而晦涩难解,但这一派诗人注重用意象构造意境,表现上讲究浓缩和精炼,给中国新诗提供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

潘颂德,苏冰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439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1:0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