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现代文学的浪漫主义思潮
释义
现代文学的浪漫主义思潮

现代文学思潮。浪漫主义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思潮。它盛行于“五四”时期,其影响则延续到30和40年代。现代文学中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注重主观情感,强调自我表现。其形成受到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很大影响。从本世纪最初10年开始,拜伦、雪莱、雨果、歌德、惠特曼,以及与“主观”“自我”有联系的哲学家和尼采、斯宾诺莎、柏格森等的著作,被大量地介绍进中国。他们的个性主义,与“五四”追求个性解放、反抗黑暗现实的时代精神,发生了强烈的共鸣,使浪漫主义风靡一时,成为当时声势浩大的文学思潮。鲁迅早在1907年的《摩罗诗力说》中,就推崇和介绍了以拜伦为主的欧洲浪漫主义,他自己后来的《奔月》、《铸剑》等小说,也都是出色的浪漫主义作品。这时期的许多新文学家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浪漫主义色彩,把文学创作看作是“一种内心冲动的产品”(陈衡哲《小雨点·自序》)。冰心的小说和散文饱寓情感,庐隐的小说充满着“主观的热情的呼号”(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许地山的作品带有奇异的色调。在20年代,最鲜明最切实地倡导、表现浪漫主义思潮,并形成一种创作流派的,是创造社、弥洒社、浅草社、南国社和新月派等社团。

1921年创造社成立,即以“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的活动”(郭沫若《编辑余谈》,载《创造》季刊第1卷2期)为主旨,执着于文学首先是表现自我,然后才与客观人生发生联系的信念。但创造社的浪漫主义有着较为明显的时代性。成仿吾批评“从前的浪漫主义”表现的是一种梦想的王宫(《写实主义与庸俗主义》),因此在强调自我的同时,他要求注意“对于时代的使命”(《新文学之使命》)。这便使“内心的要求”有了现实的内容。郭沫若的作品充满着“火山爆发式的内发情感”(郭沫若《沸羹集·序我的诗》)。他的《女神》在不拘一格的自由体诗形式中,张扬着“我们是要重新创造我们的自我”(《创世工程之第七日》)的澎湃向上的精神,以雄浑的气势、奔腾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奇伟的构思、浓烈的色彩、激昂的音调、急骤的旋律,倾泻着他对一切旧现实和传统樊篱的反叛,对新生的祖国和民族的热烈眷恋和礼赞,对自然万物的深情,从而建树了现代浪漫主义的丰碑。他的历史剧创作,把时代精神和主观情感注入到历史事件中,“要借古人的骸骨来,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孤竹君二子·幕前序话》)。充满了浓烈的诗意和优美的抒情。郁达夫的小说,则以写实的手法、伤感的情绪表现着自我。其作品没有色彩缤纷的奇特场面,大都取材现实,以细致的笔触描写着平凡生活和个人琐事中的复杂情感。他更多的是表现个人理想不能实现时的感伤,表现重压下弱国子民的时代病。其代表者就是他笔下的“零余人”。创造社以“自我表现”反对封建文学的“文以载道”的思想,但有时亦流露出“唯艺术论”的倾向。1929年以前的南国社,也注重创作的时代性和社会意义,又以“主情性”构成其浪漫主义特色。田汉早期的戏剧创作想象丰富,情感浓郁,以富有诗意的语言场景和美丽的形式,表现着带有感伤色彩的人生社会,甚至创造了郁达夫所指出的:“不以事件、性格或观念的展开为目的”,“专欲暗示一种情念的葛藤或情调的流动”(《戏剧论》)的抒情戏剧。田汉的创作,往往是将自己的情感直接投射到剧中人物上,如《获虎之夜》中人物的长篇抒情独白,几乎就是作者自己在直抒胸臆。前期新月派与创造社一样,都主要从浪漫主义文学汲取艺术营养。闻一多的诗歌笔触浓烈,擅长渲染气氛,想象大胆,在奇丽的比喻中变幻情调。他的《红烛》热烈地向往着美好的理想,《死水》则凝聚着汹涌海涛般的情感。早期徐志摩的诗也漾溢着高亢的浪漫情调。他的《志摩的诗》,几乎是“情感的无关阑的泛滥,什么诗的艺术或技巧都谈不到”(徐志摩《猛虎集·序》)。但是,创造社和新月社虽然都倾心于浪漫主义,然而在具体的文艺思想和创作主张上却有明显的区别。新月派的浪漫主义中,有着更为浓厚的唯美主义倾向。他们的格律诗将激烈的主观情感控制在理性之中,收纳在严格规范的形式中,显现着又一种形态的浪漫主义。

“五卅”以后,中国社会发生进一步变动,新文学家思想纷纷转变,以个性解放为思想基础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由此趋向衰息。创造社、南国社先后转向现实主义。新月派继续追求浪漫主义,但其艺术价值则被其脱离人生时代的历史局限性所掩盖,走向了革命现实主义的对立面。20年代末,浪漫主义思潮受到了严厉的责难,被认为是唯心主义文学,郭沫若甚至称其为“反革命文学”(《革命与文学》)。这以后,虽然在30年代后期纠正了这种“左”的认识,浪漫主义却再也没有成为风靡一时的文学思潮。但是,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想是不可能消失的,它已在现代文学中留下了广泛的影响。30年代,鲁迅的《故事新编》、艾芜的《南行记》,都是浪漫主义的杰出作品,曾引起热烈的社会反响。40年代,徐訏、无名氏在作品中编织着浪漫的故事,而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则以他特有的豪放、热烈、奔放的气势和瑰丽浓郁的诗情,成为继《女神》以后浪漫主义的又一高峰。

陈卫平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504-3505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7: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