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詹锳 |
释义 | 詹锳1906— 现代古典文学研究家。山东省聊城人。儿童时代读过私塾和初中。1931年考入济南高中。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听赵万里等讲史料目录学。次年转入中文系,跟余嘉锡、郑天挺、罗常培等学习目录学、校勘学、语音学。古代文学方面的教师则有胡适、罗庸、闻一多等。抗战爆发后,转入西南联合大学云南蒙自分校上课,学习了原清华大学陈寅恪、刘文典、朱自清、冯友兰诸人的课程。毕业后到昆明就任昆华女子师范学校国文教员。1940年初回到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任助教,讲授“大学国文”,并在罗庸、闻一多指导下研究李白。同年底到迁往贵州的浙江大学任讲师,开始编写《李白诗文系年》。1943年至1947年,先后任四川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安徽大学、山东师范学院等院校的副教授、教授,并兼任山东师范学院国文系主任。 1948年8月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南加州大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比较文学、心理学,1953年获心理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回国。1954年3月到天津师范学院任心理学副教授。1957年和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他出国前所作的《李白诗论丛》和《李白诗文系年》。于是从1961年起由教育系调到中文系教古典文学。历任河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化小组成员等职。 詹锳治学主张“无征不信”。他认为研究古典文学既要打破传统的“词章之学”那一套,也不要把古人的文学理论现代化,而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还古代作家和古代作品以历史的本来面目。正在编写中的《文心雕龙义证》对《文心雕龙》各篇引用的典故及出处作了详细研究。数十年来,他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果,除上述者外,尚有《曹植洛神赋本事说》、《玉台新咏三论》、《齐梁文艺批评中的风骨论》、《从杜甫诗文中看他中年的思想发展过程》、《唐诗》、《刘勰与文心雕龙》、《文心雕龙 的隐秀论》、《文心雕龙的定势论》、《文心雕龙版本叙录》、《长恨歌与长恨歌传》、《文心雕龙的风格学》等。 郑永晓,张君萍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014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