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胡笳十八拍讨论集
释义
胡笳十八拍讨论集

古代文学论争文集。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编辑部编。中华书局1959年11月出版。关于蔡琰和《胡笳十八拍》的讨论,是由1959年1月7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发表郭沫若《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一文引起的;刘大杰《关于〈胡笳十八拍〉》、刘开扬《关于蔡文姬及其作品》等文章则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本书收录了当时发表在《光明日报》的《文学遣产》周刊和某些未发表的文章共计29篇。在编排上,该书以肯定《胡笳十八拍》为蔡琰所作的文章为一类,包括郭沫若的6篇文章和高亨、王竹楼、萧涤非、胡念贻、黄诚一、叶玉华、熊德基、张德钧等人的文章。持相反意见的文章则为另一类,包括刘大杰、刘开扬、李鼎文、王达津、王运熙、刘盼遂、胡国瑞、王先进、祝本、卞孝萱、谭其襄等人的文章。讨论双方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问题:一、东汉至建安时代能否产生象《胡笳十八拍》这样的作品;二、它的描写是否合乎蔡琰的身世、经历和南匈奴的实际情况;三、为什么该作品长期不见著录和征引;四、对一些资料的审断问题。

主张《胡笳十八拍》为蔡琰所作的代表人物郭沫若及其赞同者认为,没有那种亲身经历的人,绝对写不出那样的文字来。他们提出以下论点论据:一、该作品长期不见著录,是因为此诗内容有伤于“温柔敦厚”的诗教,形式上则是民间歌谣的体裁杂以胡声,在古代不足以登大雅之堂;二、《十八拍》的独特风格与体裁的产生有其充分的客观基础,蔡琰融合各体,另创新声,完全符合文学发展规律;三、东汉光武帝时代,南匈奴各部落散居于朔方、雁门等地,绵亘长城内外三千里,因此诗中言及长城、陇水,描写塞上风光,便属题内之义;四、据《资治通鉴》和《三国志》所载,蔡琰流落匈奴时期,正当边境未靖之时,故诗中如“城头烽火”、“疆场征战”等并非不实之词;五、《十八拍》韵例极不齐整,某些地方尤为唐韵所不容,不能指以拘守唐代官韵。

持否定说的人则认为:一、《十八拍》不见于一切唐以前的著录,突然出现于《乐府诗集》、《楚辞后语》,其可靠程度值得怀疑;二、诗中骚体与七言诗合流的艺术形式,非东汉及建安时代的诗歌所能具有;三、汉末南匈奴居于今山西临汾附近,诗中如“夜闻陇水”、“朝见长城”等描述不实,尤见其伪。四、蔡琰没胡及归汉期间,汉胡和平相处,诗中征战未息,杀气盈门的描写不合史实;五、以拍名曲源于隋而倍盛于唐,从汉至南北朝均无以拍名曲的乐曲。

这些文章均以史料为依据,为进一步澄清《胡笳十八拍》的问题打下了良好基础。

郑永晓,张君萍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192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3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