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
释义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

当代文艺理论著作。胡乔木著。原系作者1984年1月3日在中共中央党校的一次讲话,经修改补充后发表于《理论月刊》1984年第2期。同年,《人民日报》1月27日转载,人民出版社印发单行本。论文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人道主义以及与之相关的异化问题。

作者认为,人道主义有两方面含义:“一个是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一个是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前一种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截然对立,它用抽象的人、人的本质解释历史,把历史发展的动力归之于人类的善良天性或人类理性,在历史观上属于唯心主义。与此相反,历史唯物主义“以具体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出发点来解释历史”,它认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文章据此批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的观点,认为它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同历史唯心主义的界限。文章还批评“人——非人——人”的历史公式是典型的人道主义唯心史观,它用抽象的人性、人的本质而非以生产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作为衡量历史进步的尺度,抹煞了共产主义社会(包括其原始形态)之外的全部文明史。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应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如果舍此而抽象谈论“人是目的”、“人的价值”、“人的尊严”,那就会“陷入某种空想社会主义”。

关于人道主义在伦理道德方面的含义,应该批判地吸收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伦理道德理想,大力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章界定,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为基础、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相适应的一种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

关于异化问题,作者将异化概念的使用区别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异化作为基本范畴和基本规律,作为理论和方法,一种是把异化作为表述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某些特定现象(包括某些规律性现象)的概念。”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拒绝前一种异化概念,而只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并把它严格限制在阶级对抗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宣扬“社会主义异化”论是把仅仅反映资本主义特定社会关系的概念,变成了永恒的、可以无所不包的抽象公式,错误地将社会主义社会所存在的各种消极现象如个人崇拜、官僚主义、经济失策等统统视为异化,视为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所必然产生的否定自己的异己力量。这就取消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历史分界线,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散布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党的领导的不信任情绪和悲观心理。”

在论及人道主义与文艺关系问题时,作者指出:“在各项工作中,都应该注意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文学艺术作品尤其要作这种宣传。我们反对的只是在文学艺术作品或文学艺术评论中宣传人道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反对歪曲革命历史和革命现实而宣传超历史、超社会的人性论,但是决不反对也决不允许反对文学艺术作品表现我们的革命,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我们的革命者和劳动者对人的关心、尊重、同情、友爱,决不反对也决不允许反对文学艺术工作者站在革命的、社会主义的立场对真实的人性、人情、爱国心、正义感和普通公民人格的尊严作具体的生动的描写。如果那样去反对,就不但是愚蠢,而且是反对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本身,是摧残它们的生命,剥夺它们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

人道主义和异化讨论是新时期继真理标准讨论之后的又一次理论讨论。1983年10月,邓小平曾批评在这场讨论中“有一些同志热衷于谈论人的价值、人道主义和所谓异化,他们的兴趣不在批评资本主义而在批评社会主义”,他要求“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该文实际上是对邓小平这一思想的发挥。

金惠敏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321-2322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20: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