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写真实”论 |
释义 | “写真实”论 当代文艺思潮。在中国现代文论史上,对艺术真实的作用加以突出强调的是胡风。1938年,胡风在其《密云期风习小纪》一书中指出:“如果一个作家忠实于艺术,呕心镂骨地努力寻求最无伪的、最有生命的、最能说出他所要把捉的生活内容的表现形式”,那么,即使他“没有经过大的生活波涛,他的作品也能达到高度的艺术真实”。胡风还认为:“真实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能够补足作家底生活经验上的不足和世界观的缺陷”。1954年,胡风在《对文艺问题的意见》中,引证斯大林关于“写真实”的谈话,对文学艺术的真实性问题作了进一步地强调。但在1955年批判胡风的运动中,胡风关于“写真实”的观点被许多批判者说成是胡风用以反对作家学习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观的一个阴谋,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解决。1956年,党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学术空气趋于活跃,出现了何直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周勃的《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陈涌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等一批学术论文,重新探讨“写真实”问题。与此同时,创作领域也出现了一批真实性、批判性都很强的“干预生活”的小说和报告文学。但在扩大化的反右派斗争中,强调“写真实”的上述文章和“干预生活”的一批作品全都被打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毒草”。此后,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中的“写真实”问题,便成了令人望而却步的禁区。1966年2月,林彪、江青合谋炮制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把“写真实”问题说成是建国以来文艺界出现的所谓“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文艺理论的代表性论点之一,名之谓“‘写真实’论”。“文革”中出现的许多“假、大、空”、“瞒和骗”的所谓文学作品,正是江青一伙“批判”“‘写真实’论”的结果。“四人帮”垮台后,“写真实”的理论主张重新得到了肯定。 冉隆中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705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