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的传播与实践 |
释义 | “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的传播与实践 现代文学思潮。它最初是由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团体“拉普”于1930年前后提出的口号。由“拉普”书记长阿维尔巴赫首先提出,法捷耶夫等继之加以解释和发挥。该口号于1931年以后介绍到中国。冯雪峰翻译了法捷耶夫的《创作方法论》。“左联”执委会的决议《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中有贯彻“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的规定:在创作方法上,“作家必须从无产阶级的观点,从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来观察,来描写。作家必须成为一个唯物的辩证法论者”,必须同浪漫主义斗争。1932年至1933年间,在文艺大众化的讨论中,在《北斗》杂志举办的《创作不振之原因及其出路》的征文中,在“华汉三部曲”(阳翰笙著《地泉》)的5篇序言中,在瞿秋白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多篇论文中,瞿秋白、茅盾、郑伯奇、阳翰笙、穆木天等人都不约而同地把“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作为克服初期普罗文学的“革命浪漫谛克”倾向的理论,作为发展革命文学、实现大众化的保证。但实际上,这一口号对中国左翼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只注意表现人物的阶级性和群像性,却忽视个性的刻划;为要反映事物的本质和社会发展规律,不恰当地给作品挂上光明的尾巴,或塞进概念化的说教。1933年11月,周扬在《现代》第4卷第1期上,发表《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之否定》一文,对这一创作方法作了较为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嗣后,这一创作方法逐渐得到更多人的抵制和清算。 张大明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351-5352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