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共鸣”问题讨论 |
释义 | “共鸣”问题讨论 当代文艺思想论争。1961年《文学评论》第1期开辟了“关于文学上的共鸣问题和山水诗问题的讨论”专栏。编者在按语中说:“杰出的文学作品为什么能够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读者中引起爱好和感动,以致发生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并指出,这一问题的讨论还涉及到“究竟如何来分析和说明古代的山水诗的阶级性以及如何评价我国古代的许多山水诗”的问题和“对于过去文学艺术遗产的批判和继承问题。”这次讨论,持续了一年,先后发表文章20篇,另外未予发表的来稿300篇,编辑部作了综述报道。全国其他报刊,主要是高等院校学报,也发表了60余篇讨论文章。《文艺报》1961年5期、7期、11期也开辟了“批判地继承中国文艺理论遗产”笔谈专栏,发表讨论文章数十篇。这次讨论是在互相尊重、采取说理态度的气氛中展开的,出现了学术上的良好风气。虽然分歧仍然存在,但在许多关键性问题上,有了较大的进展和收获。 这场讨论是由《文学评论》1960年第5期发表的柳鸣九的《批判人性论者的共鸣说》一文引起的。他认为“共鸣要求相同的思想基础,所以共鸣一般发生在同时代、同阶级的人们之间的”,因此,“古典作品中的人物一般是不会引起现代人的共鸣的”。多数人不同意他的“共鸣”只限于“同时代、同阶级”的观点,认为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由于历史地位的相似,也可以有相似的意识,不仅在不同时代的劳动人民中,即使在对立的阶级之间,由于政治经济利益上的相对统一,思想感情也可以相通,并在某一交叉点上产生共鸣。因此,“共鸣”不一定都以“相同的”思想感情为基础,也可以以“相似的”广义的思想意识为基础。 关于山水诗的讨论是由《文学评论》1960年第4期朱光潜《山水诗与自然美》一文引起的。讨论的中心内容是,山水诗为什么会受到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欣赏和爱好?争论的实质仍然是共鸣问题。讨论文章主要从作者和欣赏者以及作品本身的原因来分析。认为欣赏者的意识或多或少会受到过去时代和异己阶级的影响,并有着民族、历史、生活、思想及艺术修养等诸多原因,其中阶级的原因是决定性的,但总是通过个人具体的社会实践发生作用。因此,艺术欣赏中同一阶级的人可以千差万别,不同阶级的人又可能有某种一致或近似。从作品方面看,由于艺术形象的客观意义大于作家的主观思想意图,由于艺术形象思想内涵的复杂性、不定性和生动的感染性,使得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共鸣”成为可能。 杨振昆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860-1861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