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洋战时文学”口号的论争 |
释义 | “南洋战时文学”口号的论争 现代文学论争。抗战开始后,马华文坛在国内抗战文艺的影响下,提出了“南洋战时文学”的口号。1938年2月26日,吴文翔在新加坡《南洋商报·今日文学》撰文反对这一口号,理由是南洋与国内情况两样,也没有战争存在。文章另提“华侨救亡文学”的口号,认为“这才是南洋文学的写实主义”。该文发表后,新加坡各报副刊纷纷载文进行讨论。其中渔光、遄骋提出一些折衷的口号,如“华侨救亡反法的大众文学”、“战时华侨救亡文学”等。但张曙生、金丁等大部分作者均支持“南洋战时文学”的提出,认为战时文学是抗战时期大众的主要精神食粮,而“华侨救亡文学”概念模糊,其实与“战时文学”也并无不同,毫无另提口号的必要。金丁还认为“战时文学”远不如“抗战文学”来得具体和明确。铁抗则进一步呼吁文艺界朋友都来使用“南洋抗战文学”这一口号,而不要再出新花样。耐冰、王修慧等人先后撰文表示赞同。从此,“南洋战时文学”口号广为马华文艺界所采用,在推动南洋战时文学运动,在教育、团结和激励华侨投身抗日斗争的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钦鸿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230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