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大晚报·火炬
释义
大晚报·火炬

现代报纸副刊。上海《大晚报》副刊。日刊。1933年3月1日创刊。崔万秋主编。同年4月1日改名《火炬》。1935年4月起改为每周刊出3至4次,1937年8月13日终刊。共刊出4年半左右。

《火炬》刊出时间较长。初期崔万秋曾提出“是是非非主义”为宗旨。即“是者是之,非者非之;无所偏袒,无所顾忌;无所毁,亦无所誉。只是在可能之内,说我们良心上所要说的话”。发刊第1年篇幅较少、除每日1篇关于时事社会问题的短论外,再加少量生活小品,或以崔万秋、万国安等人的长篇小说连载补充版面,较为单调,1934年以后,许多左翼进步文化工作者开始为之撰稿,发表了许多文艺理论的论争文字。如“大众语使用”问题,“软性电影”的批判,以及关于“国防文学”口号的争论,都在刊物上刊载。由于编者为持中立态度,尽可能发表各方意见,刊物不表态也不深入讨论。刊物最兴盛的时期是1936年,先后辟出多个专版轮流刊出,其中有阿英、赵景深为主的“通俗文学”,孟公威、高风、王尘无为主的“每周影坛”,任钧、关露等人为主的“半月诗歌”等。“星期文坛”更是名家荟萃,郭沫若、恽逸群、曹聚仁、徐懋庸、周木斋、雷石榆、唐弢等进步作家的论述占了主导地位。至1937年,刊物较多地增加了文学创作的篇幅,小说占有较大的比重,主要作者有林微音、胡依凡、黑婴等。这年4月,刊物还率先连载郭沫若的《创造十年续篇》,但因抗战爆发、刊物停刊而未能全部刊出。

《大晚报·火炬》是30年代上海文坛上有较大影响的刊物,尤其是后3年,发表了大量进步作家的著述。主要撰稿人还有张若谷、顾仲彝、黄震遐、钱歌川、牢丁、李辉英、穆木天、蒲风、安娥、任白戈、陈子展、胡怀琛、于时夏、许幸之、岳昭、郑伯奇、周钢鸣等。

王宗义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40-241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