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北沦陷区“乡土文学”与“写与印”的讨论 |
释义 | 东北沦陷区“乡土文学”与“写与印”的讨论 现代文学论争。1937年,梁山丁在长春《明明》月刊第1卷第5期发表《乡土文学与〈山丁花〉》一文,倡导乡土文学、并称疑迟的小说《山丁花》为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古丁即署笔名史之子在沈阳《新青年》第64号发表《偶感偶纪并余谈》 一文,讥讽梁山丁等人为文学作品乱贴标签,贩卖主义,提出作家不要相信什么“主义”和“色彩”,多写多印便可。山丁、吴郎在长春《大同报》出版《文学专页》周刊,反对古丁提倡的“写与印”论,指出作家的责任就是要以写实的方法“暴露现实”。于是,双方展开激烈的论争。古丁等“明明”系统作家为了实践“写与印”的主张,在明明月刊满洲社社长诚岛舟礼的资助下,出版精装本“诚岛文库”丛书;并撰文指责“文学专页”系统作家对他们的批评是出于忌妒。“文学专页”系统作家则撰文指出:古丁等人出版装帧豪华的“诚岛文库”,脱离了大众,拉大了文学与大众的距离,与他们在《启事》中标榜的为了“万民之所需”、“缩短文学与万民的距离”背道而驰。为了缓和双方矛盾,诚岛舟礼奉日本当局之命,于1938年9月将《明明》停刊。不久,《文学专页》亦随之停刊。论争因而暂告休歇。1年后,“明明”系统作家又创办艺文刊行会,出版《艺文志》。“文学专页”系统作家王秋萤和陈因则在沈阳创办文选刊行会,出版《文选》,山丁和吴郎等在长春创办文丛刊行会,出版“文艺丛刊”。双方继续进行论争。 这场论争围绕着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反映了东北沦陷区有民族意识的创作和亲日倾向创作的斗争。对东北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铁峰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364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