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中华全国文艺协会香港分会
释义
中华全国文艺协会香港分会

现代文学社团。这是1934至1949年间内地留港作家的文艺组织,1942至1945年,战争曾使之活动中断。在抗战期间它实际上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香港的分会,因为香港政府认为“抗敌”一词有碍英日友好,所以该组织一般用名为“中华全国文艺协会香港分会”,简称“文协香港分会”。分会是由总会委托许地山、戴望舒、欧阳予倩、楼适夷等筹建的。抗战时期主要由许地山、杨刚、戴望舒和乔木等负责会务工作。这几人之外,茅盾、夏衍、叶美冈、刘思慕、林焕平、徐迟、袁水拍、端木蕻良、黄绳、陆丹林、宋之的等都曾是分会理事。战后时期任理事的有郭沫若、茅盾、黄药眠、周钢鸣、冯乃超、邵荃麟、夏衍、华嘉、司马文森、叶以群、周而复、楼适夷、聂绀弩、林林等。留港作家流动性很大,始终致力会务工作的不多。

抗战时期分会响应总会推动文艺通讯运动的倡议设立了文艺通讯部,在青年中加强文艺通讯的创作指导和组织工作。1939年至1940年举办了两次文艺通讯竞赛,培养了一支青年文艺队伍。从1940年开始举办文艺讲习会,由许地山、刘思慕、戴望舒、乔木、冯亦代、叶灵凤、施蛰存、袁水拍等主讲。分会还以“用什么方法争取香港的读者大众”、“通俗文艺”、“如何利用旧形式”、“反对新式风花雪月”等为题举行各种文艺研讨会。与其它爱国进步文化团体联合举办鲁迅六十诞辰纪念大会和郭沫若先生祝寿大会等也是该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分会创办的刊物有《文协》周刊、《中国作家》(英文版,与总会合办)、《文艺通讯》半周刊和《文艺青年》,在沟通国内外文化信息上起了特有的作用。

战后,原分会成员恢复活动,起初属中华全国文艺协会港粤分会,后港粤分会活动重心由广州转移到香港,从1947年9月该组织即名为中华全国文艺协会香港分会。分会开展了调查附逆文人、组建方言文艺研究会、儿童文学研究会、建立进修书馆、恢复文艺通讯组织和举办文艺讲座、座谈会、纪念会、创作竞赛等活动。会刊有《港粤文协》、《文艺丛刊》。

范亦毫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796-797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