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东大战演义 |
释义 | 中东大战演义 近代白话章回小说。4卷33回。洪兴全(子弍)著。光绪二十六年(1900)中华印务总局(香港)初版石印本,线装4册。卷首有作者《序》。 书叙甲午中日战争事,从朝鲜东学党起义写起,至刘永福离台返乡为止,大体按照当时的历史事实加以叙述。其前21回,首先简述甲午中日战争之前的数十年间,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事实。然后便按次叙述日军炮击高升轮,战争爆发,清兵伤亡惨重;中日牙山之战,叶志超畏敌先逃;左宝贵、聂功亭、宋祝三奋勇抗敌;吴大澂部未战而败;丁汝昌献船媚敌;李鸿章乞和订约。自22回以后,专写《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刘永福在台湾抗敌事。虽然战绩辉煌,但因清廷断援逼降,刘永福只好离台返乡。因鉴于“宦海风涛,升沉无定”,“从此种竹栽花,读书教子”,甚至不许儿子“再习武事”。 作者在《序》中说:“至于中日之战,天妆台畏敌之羞,刘公岛献船之丑,马关订约,台、澎割地,种种实事,不能为讳。中如刘大帅之威,邓管带之忠,左夫人之节,唐宫保之勇,生番主之横,及其余所载刘永福以智取胜,桦山氏遣使诈降等事,余亦不保必无齐东野人之言。……然事既闻于前,凡有一点能为中国掩羞者,无论事之是否出于虚,犹欲刊载,留存于后,此我国臣民之常情也。故事有时虽出于虚,亦不容不载。”足见作者怀抱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无可奈何之感。惟作品实录较多,而文学性很差。故阿英认为,《中东大战演义》“作为仅有的关于甲午(一八九四)中日战争说部记载而加以强调则可,作为艺术作品看实鲜有可取处”(《小说三谈·国难小说丛话》)。 裴效维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789-790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