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
释义 |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当代文艺运动文件。其最初的全名为《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1966年2月2日至20日,经与林彪密谋,江青在上海召开了所谓“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这个会的真正意图,只有张春桥、姚文元等少数几个人知道。到会的几个部队干部,是林彪的妻子叶群通过解放军总政治部临时调派的。这个会议,名为“座谈”,实际上自始至终都是江青的“一言堂”。会后,由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参与炮制这个“纪要”。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966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将这个“纪要”的全文批发全党。4月18日,《解放军报》在《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的社论里向全国公开了“纪要”的主要内容。1967年5月29日,《人民日报》又正式发表“纪要”的全文。林彪垮台后,江青一伙除了从字面上删掉林彪的名字和信件外,对它的内容仍奉若神灵,继续加以贯彻。 “纪要”的中心内容,是强调必须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来解决建国以来文艺界存在的所谓“黑线专政”问题。它诬称,“文艺界在建国以来”“基本上没有执行”无产阶级文艺路线,“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据说,这条“黑线”的内涵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三十年代文艺的结合”。它鼓吹“要破除对所谓三十年代文艺的迷信”,说是中国30年代的革命文艺,“政治上是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组织上是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文艺思想实际上是俄国资产阶级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以及戏剧方面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思想”。为了“彻底搞掉这条黑线”,“纪要”号召人们“破除对中外古典文学的迷信”,“重新教育文艺干部,重新组织文艺队伍”,“提倡革命的战斗的群众性的文艺批评”,等等。在悍然否定建国后15年文艺成就、否定30年代革命文艺、否定中外文学遗产的同时,“纪要”极尽吹捧江青之能事,把江青以霸占和“脱胎换骨地改造”别人优秀作品的方式搞出来的所谓“革命样板戏”,说成是“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的“最突出的代表”。另外,“纪要”还根据“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把所谓“满腔热情、千方百计地去塑造工农兵的英雄形象”,规定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这个“纪要”给中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1979年5月3日,中共中共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请示报告,宣布正式撤销这个为害极烈的错误文件。 杨振昆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947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