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阳翰笙《地泉》的出版与评论 |
释义 | 阳翰笙《地泉》的出版与评论 现代文学思潮。1930年10月,华汉(阳翰笙)的小说《地泉》由上海平凡书局出版。该书是由作者的内容各自独立、人物有所交叉的中篇小说《深入》、《转换》和《复兴》组成的3部曲。出版之初,曾得到革命文学界的好评,同时也遭到一些尖锐的批评。1932年7月,阳翰笙将该书交由湖风书局重版,书前除加了他本人的重版自序外,还加上了易嘉(瞿秋白)、郑伯奇、茅盾和线杏邨的4篇序言。易嘉指出,《地泉》没有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实,没有表现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和发展动力,却反映了“浪漫蒂克的路线”(《革命的浪漫蒂克——<地泉>序》)。郑伯奇肯定《地泉》的长处是“伟大的时代相,矫健的文字,强烈的煽动性”,并指出其缺点是“革命遗事的平面描写“和“革命理论的拟人描写”(《<地泉>序》)。茅盾分析《地泉》的问题,主要在于缺乏社会现象全部的非片面的认识和有感情地去影响读者的艺术手腕,只是“脸谱主义”地描写人物,“方程式”地布置故事,而这正是普罗文学的共同倾向(《<地泉>读后感》)。钱杏邨的《<地泉>序》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包括《地泉》在内的初期普罗文学的历史作用,另一方面诚恳地批评和清算自己曾对这些创作作过的过高评价,并指出它们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评论实际上是左翼文艺界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自觉克服革命文学运动中的浪漫蒂克倾向的一场讨论,它对革命文学创作的发展和成熟起了一定的作用。 乔显曾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415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