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阿Q
释义
阿Q

现代作品人物形象。鲁迅著名的短篇小说《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贫苦农民的形象。他生活在未庄,上无片瓦,下无寸地,无家无室无姓,住在土谷祠,靠打短工维持生活。因向吴妈求爱,被视为大逆不道而断绝了生计,流落到城里当过小偷。辛亥革命波及未庄时,处于穷途末路的阿Q第一个高喊“造反”。他要求革命,却遭到了“不准革命”的诘难。最后,阿Q竟被官府当抢劫犯逮捕,枪毙示众。阿Q的性格是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有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人民的本质特征,如勤劳、质朴,不但“真能做”而且潜藏着革命性。又有小生产者的落后,保守,愚蠢,甚至“合于圣经贤传”的封建观念。如维护“男女之大防”,笃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排斥“异端”,认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就该杀头。还有“游手之徒的狡猾”(鲁迅语)。如偷东西,耍无赖。“精神胜利法”是阿Q性格中最突出的病态特征。他常用自欺欺人、自尊自负、自轻自贱、自解自嘲来“克服怨敌”,转败为胜,自我陶醉。他穷困不堪,“行状”渺茫,却自夸“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他连老婆都没有,却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他忌讳自己头上的癞疮疤,竟用“你还不配”的话来解嘲。他被人打了,心里暗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当别人要他承认是“人打畜生”时,他更降格以求说:“打虫豸,好不好?”在任何“精神胜利法”都用不上时,他就痛打自己的嘴巴,“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他以麻木、健忘对待强者的欺负,又常以凌辱弱者寻求快慰。阿Q对自己失败的命运和处境所采取的虚幻的精神胜利的方式,使他甘居落后与被奴役的地位。阿Q的革命,是从朴素的阶级直感出发的,带有农民式的偏狭思想和复仇情绪。但阿Q身上又确实有潜在的革命因素和神往革命的心态。鲁迅曾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阿Q正传>的成因》)。鲁迅塑造阿Q,是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他说:“我的方法是在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就推诿掉,变成旁观者,而疑心到象是写自己,又象是写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路。”(《答<戏>周刊编者信》)“杂取种种人”,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使其具有鲜明的精神特征、时代特征、个性特征的形象,从而鞭挞了国民的弱点,提出农民问题。阿Q的形象具有广泛的影响,以至成为具有类似精神现象的人的代名词。阿Q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

黄玉华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366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5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