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阿Q正传1
释义
阿Q正传1

现代短篇小说。鲁迅著。最初分章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自1921年12月4日起至1922年2月12日止,每周或隔周刊登一章,署名巴人。初收入北京新潮社1923年8月版《呐喊》。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江南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描写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阿Q的悲惨境遇,展现了他在辛亥革命中的悲剧命运。阿Q作为赤贫的雇农,受到以赵太爷等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惨重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寄居土谷祠里,靠打短工为生,甚至失掉了自己的姓。然而他却把屈辱当作“优胜”,用“精神上的胜利法”来安慰、麻醉自己。由于向赵府的女佣“求爱”而经历了“恋爱的悲剧”之后,阿Q在未庄难以存身,为解决“生计问题”而流荡进城,入伙偷窃。辛亥革命的风声传来,阿Q不免对革命“神往”起来,也要投奔革命党。但是,摇身一变投机革命的假洋鬼子之流却不准阿Q革命。最后,无辜的阿Q竟被“咸与维新”的“新”政权当作抢劫犯,游街示众之后被枪毙了。

鲁迅在为俄文译本《阿Q正传》写的序中说,他创作《阿Q正传》是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后来又曾说本篇“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伪自由书·再谈保留》)。作者通过阿Q形象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农民身上愚昧落后的因素,揭示了农民作为被压迫者而不能正视其奴隶地位的悲剧性矛盾,并通过这一形象熔入了他长期以来对国民性弱点的清醒认识,揭露并鞭挞了“精神胜利法”这种腐蚀我们民族的深重痼疾。作品通过对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及其悲剧结局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的状况,反映了农民的自发革命要求怎样遭到封建统治者及其帮凶的镇压,揭示了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由于忽视农民而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同时也对阿Q式的“革命”给予了痛切的批判,从而提出了启发农民的民主主义觉悟这一关系民主革命成败的严重任务和课题。

《阿Q正传》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方法塑造了阿Q这一具有世界意义的不朽的艺术典型。小说将悲剧与喜剧因素融合在一起,使悲剧内容通过幽默、讽刺和夸张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貌似轻曼的描写背后隐藏着深沉的忧愤。它不仅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是“五四”以来最杰出的小说,而且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不朽作品,从它问世后不久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已有40种不同文字的译本。

陈寿立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366-3367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5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