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阳羡派 |
释义 | 阳羡派 清初词学流派。代表人物有陈维崧、蒋景祁。因创始人陈维崧是阳羡(江苏宜兴)故称“阳羡派”。 陈维崧的词作早年曾受王士禛、邹祗谟。董以宁、彭孙遹等江南词人影响,后在身世飘零、游食四方的生活境遇中潜心揣摩,终于形成以豪放为主,兼备清真娴雅的风格特色,开创了独具一格的“阳羡词派”。在创作的基础上,陈氏提出的词学理论可以概括为三点:1、主张以词存史,2、提倡豪放词风,3、反对因袭摹拟。他认为大至“鸿文巨轴”,“下而谰语卮言”,一切文学体式的共同本质都是人的创造才能的体现,都具有“与造化相关”的意义,“盖天之生才不尽,文章之体格亦不尽”。“为经、为史、曰诗、曰词,闭门造车,谅无异辙也”(《词选序》),从而打破了“小道”、“艳科”的传统词学观,为词争得了与经史相等同的社会地位;并进而认为“东坡、稼轩诸长调,又骎骎乎如杜甫之歌行与西京之乐府也”(同上),指出象亡宋词人们《乐府补题》这样的词作,借咏物写性情,曲折深婉地反映了特定时代的历史内容,“大都才老梦华之轶事也”(《乐府补题序》),具有与经史诗赋同样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作用。“尊词体”几乎是清代各个词派的共同理论主张,但陈维崧却能从阐述文学的社会本质出发,论证词的历史地位。比之于浙西派和常州派或从语言形式上攀附《诗经》、乐府诗,或从“比兴”“寄托”的微言大义中抬高词体的作法,更符合词的艺术规律。从以词存史出发,陈氏力倡“豪气轩然独有”(〔贺新郎〕《奉赠蘧庵先生》)的豪放词风,偏爱欧阳修、苏轼、辛弃疾、陆游的作品,并提倡从自已生活遭遇、思想感情出发的标新独创,赞叹“虞卿坎坷,韩非孤愤”,讥笑“向豪苏腻柳寻蓝本”(〔贺新郎〕《题曹实庵珂雪词》)的因袭模拟。陈维崧的词论,对当时词坛“家温韦而户周秦”的创作倾向和“极意《花间》、学步《兰畹》”的纤弱颓靡的词风,具有起衰救弊的作用。自称“阳羡后学”的蒋景祁,进一步将陈维崧的理论主张运用于词学批评方面,全面总结了陈维崧的创作特点,并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编选《瑶华集》,收入明未清初507位词人的2467首作品,反映了阳羡派“取材非一体,造就非一诣”,既能创宗立派,又能兼取各家所长,反对“守其藩篱”,“不能有所度越”(《陈检讨词钞序》)的理论原则。阳羡派在创作与理论上的成就都十分突出,但由于不符合清代清真雅正文学标准和学术气氛,长期处于受冷落的地位,未能形成象浙西词派即样的广泛影响。 马晓光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414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