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尤侗 |
释义 | 尤侗1618—1704 清代文学家。字同人,一字展成,号西堂、艮斋。江南长洲(江苏苏州)人。明诸生。清顺治三年(1646)副贡生,九年授直隶永平府推官,十二年坐挞旗丁降调归。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纂修《明史》,撰写《志》、《传》多至3百余篇。3年后告老还乡,在家闲居20余年。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帝南巡,授他为传讲。 尤侗才气横溢,诗、词、文、曲无所不工,并且“多新警之思,杂以谐谑”(《清史稿》卷484),故每一篇出,即广为传诵。早年所作《读离骚》杂剧等一些作品曾流传宫中,顺治帝读后,叹赏不已,称他为“真才子”。后在翰林院时进呈《平蜀赋》,又深得康熙帝赏识,呼他为“老名士”。 一时荣耀无比。 尤侗诗歌早期专尚才情,风格近于温庭筠、李商隐。中年以后,改而仿效白居易,诗风趋于浅显平易、明白畅快。他才思敏捷,随笔挥洒,王士禛形容“如万斛泉,随地涌出”(《西堂全集序》),因而所作数量巨大,而且众体兼备。题材也非常宽广,除了大量的个人述志抒怀、山川纪游和题赠唱和之作以外,还有如下儿类值得注意:一是歌咏史事之作,如《咏史》、《拟明史乐府》100首等,特别是后者,规模浩大,写出有明一代盛衰兴亡历史;二是描写清初交往各国和边疆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诗篇,如《外国竹枝词》100首、《土谣》10首等,展现出一个新奇的世界;三是揭露时弊、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如《漕船行》、《兵船》、《又见》、《纪赈》、《煮粥行》、《忧盗行》、《民谣》等等。在艺术上,其诗歌瑕瑜互见。其中的上乘之作,正如沈德潜所说:“开阖动荡,轩昂顿挫。”(《清诗别裁集》卷11)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但那些游戏率意之作,则又委实油滑浮浅,格调不高。 他的词和文章也有类似的特点,好作品不少,但有些又伤于滑易浮浅。词中比较深厚且有情致的篇章如〔菩萨蛮〕《病中有感》、〔念奴娇〕《和羡门韵》等与同时著名词人的作品相比毫不逊色。其文章,收在《西堂杂俎》中的大多为骚赋、铭赞、应俗、游戏之作,所以称“杂俎”,而不以文集标目,其《自序》中有“雕虫之技,悔已难追;鸡肋之余,弃复可惜”的话,可见他本人对这些作品亦有自知之明。收在《艮斋倦稿》中的则多为评文论学之作,如《健松斋集序》、《池北纪谈序》等,写得比较认真而扎实。 尤侗最负盛名的是戏曲,著有杂剧《读离骚》、《吊琵琶》、《桃花源》、《黑白卫》、《清平调》,合称《西堂曲腋》,在当时流传很广。这些作品均作于他举博学鸿儒之前,不时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由于其中说白过于艰奥冗长,不宜于演出,只能作为“案头文学”欣赏。另外,还有传奇剧本一种:《钧天乐》,全剧凡2卷32 出。剧中描写了科埸的黑暗情况,吐露了作者的愤懑之情。 著有《西堂全集》、《余集》共135卷,《鹤栖堂稿》6卷。 叶君远;董伟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764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