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诗序 |
释义 | 诗序 《诗经》研究著作。《毛诗序》的简称。本来、鲁诗、齐诗、韩诗和毛诗都各自有序,东汉以后,鲁、齐、韩3家诗及其序散失不存,独《毛诗》及其序流传下来。一般认为,《毛诗序》有“小序”与“大序”之分,小序与大序又称之为古序与续序、前序与后序、首序与下序等等。通常把置于各诗题目之后、诗句之前以归纳每篇主题的部分作为“小序”;把《诗经》首篇《关睢》的“小序”之后的序文作为“大序”,又称之为“诗大序”。据孔颖达《毛诗正义》说,“大序”是从“风,风也”句开始,到该序文结束。其主旨是总论《诗经》的基本内容。后世学者多同于此说。也有人认为,《诗序》意在总结《诗经》各篇要旨,并无小、大之分。还有人把“大序”看作“小序”,把“小序”看作“大序”。关于《诗序》的作者,说法尤有分歧。有人尊之为“孔子所作”,有人诋之为“村野妄人所为”,不一而足。影响较大的意见是:郑玄《诗谱》认为,“大序”为子夏作,“小序”乃子夏、毛公(毛亨)先后所作。王肃《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注》认为是子夏一人所作。范晔《后汉书·儒林传》说是“卫宏所作”。现代学者或从郑玄说,或从范晔说。关于《诗序》的内容,重要者有五:①解释每首诗(含六笙诗)的主旨,开创了系统地研究《诗经》的学科,并首立一家一派,其影响至今尚在。但它解诗时每每穿凿附会。②提出《诗》有“六义”的观点。《诗大序》说:“《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其中的“风雅颂”是由于作品的乐曲不同、内容不同而区分的《诗经》的3种类型;“赋比兴”是《诗经》所运用的3种表现方法。“六义”之说的提出,对《诗经》的学习和研究,对我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和发展,对古代诗歌创作的繁荣,都有积极意义。③表达了“诗言志”的观点。《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里对诗与志、志与情、诗歌与时代政治之关系、诗歌的教化作用、以及诗歌的艺术特征等等,都提出了颇为深刻的见解,成为我国古代诗论的主导思想。④提出《诗》有“正变”的观点。《诗大序》说:“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这里所谓“王道衰”,即指“乱世”而言,这时期所产生的“怨以怒”、“哀以思”的作品,就是“变风”、“变雅”。它们与产生于“治世”时期的“安以乐”的作品即所谓“正风”、“正雅”,形成鲜明对比。诗有正变的观点的提出,对正确认识《诗经》的思想内容有指导意义。至于如何区分《诗经》中的“正”诗与“变”诗,后世说法不一。⑤提出《诗》有“美刺”作用的观点。《诗序》从“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的观点出发,认为“正”诗与“变”诗有着“美”与“刺”的不同作用。这种“美刺”说的提出,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比兴传统的确立,对后世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诗序》也有极其明显的不足,诸如附会史书、曲解诗意、妄生美刺以至自相矛盾等等,屡见不鲜。关于《诗序》的版本,其《小序》与《大序》大都附载于《毛诗》各篇题文之间,单行本极为罕见,明清时期虽有几种,但流传不广,鲜为人知。 张玉声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015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