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艺界“拔白旗”运动 |
释义 | 文艺界“拔白旗”运动 当代文艺运动。具体指1958年在“大跃进”背景下文艺界对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运动。1958年第11期《文艺报》在题为《插红旗,放百花》的社论中指出:“在文学艺术的大大小小的各个阵地,谁战胜谁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有些地方长期插的是资产阶级的白旗,工人阶级还没有占领这些阵地”。“比如在某些高等院校的文艺教学中,在文学艺术研究的某些领域中,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和学术观点还占着优势,修正主义或者庸俗社会的货色,还在那里公开贩卖,厚古薄今的倾向,更是普遍存在。所有这些地方,都必须拔掉白旗,插上红旗”。这次“拔白旗”运动的重点是高等院校的文艺教学。《文艺报》第12期,发表了“本刊记者”《红旗插上了文艺教学阵地》的报道,介绍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拔白旗”的经验;第15期刊发了《大学文学教学改革特辑》,介绍了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东北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拔白旗”、“查白点”的群众运动情况及经验;第17期以《文艺界两条道路的斗争不容否定》为题,发表了批判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的文章;以《高举红旗,大破大立》为题报道了长春、上海电影创作思想跃进座谈会情况,批评《未完成的喜剧》、《情长谊深》等影片里抹煞党的领导,对党员形象和党内生活作了歪曲的描写;《上海姑娘》、《球场风波》等“美化”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歪曲了生活真实;《女篮5号》、《芦笙恋歌》等把爱情故事庸俗化,并认为“不拔掉自己思想上的白旗,插上红旗,要求创作跃进是不可能的”。在“拔白旗”同时,北京大学提出了“苦战五年,建成先进的共产主义中文系”的口号,《文艺报》在《文艺放出卫星来》的专论中,提出了“多快好省地建设共产主义的文学艺术”的口号,一时间,左倾浮夸风甚嚣尘上。《人民日报》1958年8月30日的社论中强调了这次学术批判是人民内部矛盾,要贯彻“双百”方针,不同的意见,都得到充分的发表。事实上,在“拔白旗”的群众运动中,形成了一边倒的批判,并不同程度的混淆了学术观点与政治思想的界限,对于本属于学术观点的问题,上纲上线,作了错误的政治批判,对文学教学和文艺创作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助长了“共产风”在文艺界的发展。 冯贵民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070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