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牛全德与红萝卜 |
释义 | 牛全德与红萝卜 现代中篇小说。姚雪垠著。1941年春写成后投寄重庆《抗战文艺》,由于印刷厂遭日军飞机轰炸,遂以残稿初载于同年11月《抗战文艺》第7卷第4、5期,1942年10月补齐后由重庆文座出版社初版。小说描写农村出身的两个人物投入抗日斗争后性格的发展与变化。牛全德以前在旧军队中当过十几年兵,爽朗、讲义气,却沾染了严重的流氓无产者习气。县城沦陷后,他与同村一个外号叫“红萝卜”的自耕农王春富同时参加了一支抗日游击队。作为游击队的一员,牛全德一方面因为受到群众的拥护和上级的表扬而深受感动,另一方面又妒忌思想比自己进步的红萝卜,对其怀有私怨,并感到在抗日队伍中不如旧军阀队伍“自由”。正当他准备逃离队伍时,发现以前江湖上的一个“换帖兄弟”七弟当了日本特务,他出于民族大义拒绝了七弟的拉拢,却又因江湖义气而未把七弟的特务活动向游击队报告。后来的一次战斗中,在与敌军面对面搏斗时,牛全德终于亲手打死了汉奸特务七弟,救出了被七弟追赶的战友红萝卜和赵班长,自己却中弹牺牲。这表明他已从一个不觉悟的旧军队的士兵成长为有一定觉悟的抗日战士,从旧社会所造成的愚昧中“睁开了睡眼,看见了光明”。作品着重描写了牛全德与红萝卜两人性格的鲜明对比和尖锐矛盾,作者曾说,“它决不仅止于刻划性格,它的主题是表现旧时代的江湖义气向新时代的革命责任感的渐渐移转,伟大的同志爱终于淹没了个人的恩仇”(《<牛全德与红萝卜>的写作过程及其他》)。小说人物形象鲜明,经修改后主要人物思想性格的转变过程显得更为细致合理。作品较为成功地运用了经过提炼的大众口语,风格朴素、新鲜。小说发表后曾评价不一,毁誉参半,多数评论者认为它与作者同一时期的著名短篇《差半车麦秸》一起,都是作者自觉地实践文艺大众化方向的可喜收获。 陈寿立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959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