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学研究会 |
释义 | 文学研究会 现代文学社团。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中国最早的新文学团体,由周作人、朱希祖、耿济之、郑振铎、瞿世英、王统照、沈雁冰、蒋百里、叶绍钧、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等12人发起,后来又有谢冰心、朱自清、王鲁彦、庐隐、俞平伯、徐玉诺等加入,经过正式登记的会员有172人。它的发起旨趣有三:“联络感情”,“增进知识”,“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文学研究会宣言》)。并“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文学研究会简章》)。 他们从第12卷第1期起革新了原来掌握在鸳鸯蝴蝶派手中的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作为代用机关刊物,由沈雁冰负责编辑。这是新文学运动以来的第一个纯文学刊物。此后,又相继创办了《文学旬刊》(先后改名《文学周刊》、《文学周报》)、《诗》月刊,编印了《文学研究会丛书》、《文学研究会创作丛书》、《文学周报社丛书》、《文学研究会·世界文学名著丛书》、《文学研究会·通俗戏剧丛书》和《小说月报丛书》等6种丛书,近300册。在北京、广州等地设立了分会,各分会也曾出版过《文学旬刊》等机关刊物。 文学研究会成立后,在反对封建旧文学的同时,着力反对鸳鸯蝴蝶派这种带有庸俗倾向的游戏文学。《文学研究会宣言》声明:“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和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 一种工作。”虽然除此之外文学研究会“并没有什么‘集团’的主张”(茅盾《关于“文学研究会”》),在建设新文学的具体主张上会员们的意见也并不 一致,但就大多数成员的主导倾向看,可以说,从有益于“人生”出发,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是文学研究会成员所共有的基本态度。他们肯定文学是“人生的镜子”,不承认唯美主义的“以文学为纯艺术的艺术”的观点,提倡为人生而艺术,主张反映人生、批评人生、关心民众痛苦的现实主义文学原则,强调文学的社会职能。叶绍钧、冰心、朱自清、王统照等的创作,实践了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大多以现实人生为题材,描写着作者比较熟悉的人和事,探索着五四以后许多知识青年中风靡一时的“人生究竟是什么”等问题,对当时的黑暗污浊的社会进行了揭露,出现了许多“问题小说”,被称为“人生派”。 文学研究会还十分注重对外国文学尤其是俄国(以及苏俄)、法国及东欧、北欧的现实主义名著的翻译,介绍了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高尔基、阿尔志跋绥夫、安特列夫、莫泊桑、罗曼·罗兰、易卜生、显克微支等人的作品。《小说月报》曾出过《俄国文学研究》特号、《法国文学研究》特号和《被损害民族的文学》专号,此外还分别出过《泰戈尔号》、《拜伦号》、《安徒生号》等专刊。 文学研究会共存在了 11年之久,直到1932年因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毁于“一·二八事变”战火,《小说月刊》停刊,遂于无形中解散。但它的丛书则继续出版到1948年为止。 李怀亮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127-1128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