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萧红
释义
萧红1911—1942

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莹,笔名悄吟、田娣、张荣华等。黑龙江呼兰县人。幼年丧母,在祖父的关怀和抚育下成人。1928年毕业于呼兰县城小学。次年在祖父支持下入哈尔滨东北特区第一女子中学,1930年因祖父去世被迫中途辍学。后因反抗封建包办婚姻逃离家庭。1931年春考入北平女子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32年春,在家庭包办婚姻所订的未婚夫的纠缠与诱骗下,回到哈尔滨同居,结果被其抛弃作为债务的“抵押品”为旅馆主所幽禁。后在萧军的帮助下获得了自由,两人开始了共同的生活。1933年创作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1934年夏与萧军出走青岛,完成了《生死场》的创作。同年10月,和萧军到上海后,与鲁迅相识,过从甚密,受到鲁迅的亲切关怀和帮助。1935年,长篇小说《生死场》以萧红笔名由容光书局出版,并收入鲁迅编的“奴隶丛书”。这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在当时文坛引起了较大反响。鲁迅亲自为之作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指出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继《生死场》之后,在上海又相继发表了短篇小说《牛车上》、《手》和散文《商市街》。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创作了《孤独》。翌年回到上海。抗日战争爆发后,与萧军同赴武汉。1938年初应李公朴之邀,赴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后又到西安、重庆等地,并在重庆埋头于《呼兰河传》的创作。皖南事变发生后,避居九龙,与曹洪良同居生活,此间完成了《呼兰河传》的创作。这部作品,以更加娴熟的艺术笔触,描绘出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美丽和人民的善良、愚昧,活画出“沉默的国人的魂灵”,不仅揭示了千年的历史惰性、沉重的封建意识和民族病态心理所造成的悲剧,而且透示出中华民族潜伏在下层人民中的无穷伟力。萧红的小说,是一种介于小说和散文诗之间的新型文学样式,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感情气质,风格明丽,凄婉,又内含英武之气。她的散文,“写得清新、明朗,而且洋溢着一种诗的情调”(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1941年完成了最后一篇小说《小城三月》后,于1942年病逝于香港。主要作品还有:散文集《商市街》、《桥》、《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短篇小说集《牛车上》、《跋涉》(与萧军合著》、《旷野的呼喊》、《手》,长篇小说《马伯乐》等。

汪大钧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225-5226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22: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