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沉钟社 |
释义 | 沉钟社 现代文学社团。 1925年秋成立于北京。因创办社刊《沉钟》得名。发起人有:杨晦、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沉钟》周刊于1925年10月10日创刊,自费印刷,1926年出至第10期后停刊;1926年8月11日改为半月刊复刊,刊期另起,1927年1月26日出至第12期后休刊;同年7月10日曾续出特刊“爱伦坡和霍普特曼专号”;1932年10月15日半月刊复刊,刊期承接1927年休刊号,为第13期,1933年3月30日出至第24期、又宣告休刊;1933年10月15日再度复刊,续出半月刊第25期,1934年2月28日出至第34期后终刊。沉钟社还编辑出版“沉钟丛刊”,内容有社团成员的文学创作和翻译作品。沉钟社的活动在艰难中维持近十年时间,在它为生存而挣扎的过程中,鲁迅曾给予关注,他认为主要成员曾经是浅草社的沉钟社,“锐气并不稍衰”(《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当沉钟社在艰苦地挣扎时,鲁迅又给予充分地肯定,认为“看现在文艺方面用力的,仍只有创造、未名、沉钟三社,别的没有,这三社若沉默,中国全国真成了沙漠了。”(1927年9月25日致李霁野信)鲁迅指出“沉钟社却确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它好象真要如吉辛的话,工作到死掉之一日;如‘沉钟’的铸造者,死也得在水底里用自己的脚敲出洪大的钟声。”(《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沉钟社的主要成果,创作与翻译并重。译介的重点是德国和法国的作家作品,同时兼及俄国、美国、匈牙利等国的作家作品。创作方面常直面社会的黑暗现实,在忧郁中流露出不满,于苦闷中探求着光明和希望。冯至认为:“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谈到《浅草季刊》时说:‘向外,在摄取异域的营养,向内,在挖掘自己的魂灵,要发见心里的眼睛和喉舌,来凝视这世界,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这与其说是浅草社,倒不如说更适合沉钟社的实情”(《鲁迅与沉钟社》)。 朴移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149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