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腔北调集 |
释义 | 南腔北调集 现代杂文集。鲁迅著。上海同文书店1934年3月初版。收作者1932年至1933年所作的杂文51篇。大多曾载于《十字街头》、《文学月刊》等刊物,唯《九一八》等3篇为初次发表。本书着重揭露国民党在“九一八”以后奉行的卖国政策和军事、文化“围剿”。《“非所计也”》、《论“赴难”和“逃难”》、《学生和玉佛》、《九一八》等时事短评,采用报纸上的新闻报道为素材、揭露和批判了国民党政府对外卖国投降、对内残酷镇压的罪恶行径。在“左联”五烈士遇害两周年之际,鲁迅写了《为了忘却的记念》(初载1933年4月1日《现代》第2卷第6期),愤怒控诉国民党政府残杀革命作家的暴行,热情讴歌了无产阶级战士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论“第三种人”》(初载1932年11月1日《现代》第2卷第1期)、《又论“第三种人”》、《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等文,是对“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批评,解剖了“革命小贩”的灵魂。《经验》、《谚语》、《沙》等杂文,充分肯定人民的历史首创精神,认为“人们大抵已经知道一切文物,都是历来的无名氏所逐渐的造成”。本集中的《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学匪”派考古学之一)》(初载1933年3月16日《论语》第13期),是鲁迅杂文中独标一格的奇文,他针对国民党当局提出要以“孔孟之道治国”,鼓吹“中庸之道”,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真理”,在此文中故意以“考古学”形式,对之进行无情的嘲笑。《小品文的危机》(初载1933年10月 1日《现代》第3卷第6期)是现代杂文理论批评的重要文章,鲁迅认为把小品文变成雅人摩挲的“小摆设”,是小品文的危机,他主张“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然而这并不是‘小摆设’,更不是抚慰和麻痹,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 姚春树,袁勇麟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235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