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司马迁
释义
司马迁

(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父谈,武帝建元至元鼎间(前140—前111)仕为太史令,尝“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河,习道论于黄子”。作《论六家要指》,于阴阳﹑儒﹑墨﹑名﹑法﹑道德诸学派皆有所论述,而独推尊道家。以元封元年(前112)卒于洛阳。司马迁生于龙门(韩城),年十岁始诵习古文典籍。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历齐鲁﹑邹绎,经彭城,过梁楚以归龙门。于是仕为郎中,奉使巴蜀以南,至今川西及云南诸地,以还报命。时武帝方欲东游泰山,行“封禅”祭天之礼。司马谈为太史令,当从,而病于洛阳,不得从,发愤而卒。会迁出使返,见父于洛阳。谈执其手,泣而告之以发愤之故,及作史之遗志。以为“自获麟《春秋》绝笔之时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记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谈寻卒。卒三岁,即武帝元封三年(前108),迁为太史令,得以读朝廷所藏史籍秘书,以为作《史记》之准备。

司马迁既为太史令,上言秦《颛顼历》之弊,乃奉命与公孙卿﹑壶遂诸人共制汉历,于太初元年(前104)颁行,是为《太初历》。自是,迁遂致力于《史记》之著作。

武帝天汉二年(前99),汉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匈奴,又使名将李广之孙李陵以步兵五千人出居延,与匈奴单于战,兵败,遂降匈奴。陵既降,武帝颇忧之。司马迁以为陵“有国士风”,“彼观其意且欲得当而报汉”。武帝闻之大怒,以为迁欲沮李广利而为李陵游说,遂下迁于狱,当死。迁自以《史记》未就,不欲使史业不就;而又家贫无赎罪之财,遂就腐刑。腐刑于古人本大耻辱,然司马迁为就其著述之事,不得不忍辱苟活。迁既就刑,后为中书令,又得颇为武帝所宠任。然其心则以为大耻而常愤愤。迁友人任安,不察迁之心事,致书劝以推贤进士为务。迁作书答之,即今《汉书》本传及《文选》所载《报任少卿书》。此书具述心中之郁抑,论其不死于李陵之祸,及著述之意。此文为西汉散文名作,历来传诵。司马迁又有《悲士不遇赋》一篇传世,见于《艺文类聚》卷三十。司马迁卒年,无可确考。近人有据卫宏说,谓迁为武帝所杀,实不足据。然又有谓迁卒于昭帝以后,所据为《史记》中常有“武帝”谥法。然其中称“武帝”者究是迁笔抑后人所增,实难确知。大抵当卒于武帝末或昭帝时。

《史记》之作,自谓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书记黄帝以来,下讫汉武帝太初(前104)元年史事,然书中亦偶有涉及天汉(前100—前97)﹑征和(前92—前89)者。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本纪”记帝王之事;“表”即大事年(月)表;“书”述典章制度;“世家”记诸侯王事;“列传”则记社会上各种人物,上起将相,下讫商贾﹑游侠﹑术者,皆著其事迹以传世。《史记》凡一百三十篇。其中十篇本阙,有录无书,即《孝景本纪》﹑《孝武本记》﹑《汉兴以来将相年表》﹑《礼书》﹑《乐书》﹑《律书》﹑《三王世家》﹑《傅靳蒯成列传》﹑《日者列传》﹑《龟策列传》。今本乃后人所补。即书中本不阙之篇,亦有后人附益文字。如《司马相如列传》引扬雄语;《滑稽列传》等诸篇中附有褚少孙所补文字等。至所补文字,除明记“褚先生曰”者外,究系何篇,出于何人﹑何时,已不可确考。其书本称《太史公书》,其称《史记》盖自后汉末荀悦《汉纪》始。

《史记》为历来“正史”之祖,自班固《汉书》以来,作史体例一仿《史记》。然班彪﹑固父子虽以续司马迁之书为业,而囿于儒家之见,于司马迁之思想,评价颇不足。班氏父子谓司马迁“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其所论《史记》为实录,当矣。至于论其“是非缪于圣人”,实为偏见。至于游侠﹑货殖,皆统治者所深恶而鄙视者,司马迁表而彰之,实足以见其卓识。

司马迁作史,重考信,不轻据记载。其作《孔子世家》﹑《魏公子列传》,均尝亲至曲阜﹑大梁,观其遗址,问于故老。其作《刺客列传》,斥传说之怪诞不实之事。其记史事,能秉笔直书,虽贵如武帝,《封禅书》载其迷信神仙之事,愚昧之态可掬。至于《太史公自序》中述作《陈涉世家》用意,乃谓“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以农民起事首领等同于古圣人,实为卓识。

《史记》为千古史传文学之祖,昔人论《史记》之文谓“雄深雅健”,为后世散文家所取法。今观《史记》中如《项羽本纪》﹑《刺客列传》,写历史人物,情态逼真。《魏其武安侯列传》,叙窦婴﹑田蚡二贵戚争权之事,极尽曲折。《史记》语言尤为丰富,至如《陈涉世家》之称“夥颐”;《张丞相列传》之载“期期”,以口语入书,益见其生动。

今本《史记》注释有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称“三家注”。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所收注,有多出国内所存各本者。唯其中多误入文字,非三家注原有。《史记》今存最早刊本为南宋黄善夫本;校勘最精者为清张文虎本。

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5 18: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