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衡 |
释义 | 王衡 (1562-1609)字辰玉,号缑山。南直苏州府太仓(今属江苏)人,王锡爵子。生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九月初九。幼聪颖,长而学殖益富,能诗善书,散华落藻,名动海内。王世贞为其父执,对其尤为赏识,其为诸生时,即将其列入“四十子”,与皇甫汸﹑莫如忠﹑史邦才﹑周天球﹑沈明臣等同列(《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三)。万历十六年(1588),举顺天乡试第一,时其父为大学士,因招訾议,以致覆试。二十九年进士第二,授编修,是岁奉使江南,遂请归家养亲。家居十年,三十七年正月二十九病卒,年四十八。学经世之略而工诗文,故钱谦益曰:“辰玉自以宰相之子,当通达古今治体,讲求经世要务,又欲奋以治科自见,穷日夜之力于斯二者,而以其余力为诗。”(《列朝诗集》丁集)卒后唐时升﹑娄坚为其刻《缑山先生集》二十七卷,内诗五卷附词曲﹑文二十二卷,有万历四十年陈继儒﹑唐时升﹑娄坚序及四十五年高出序,清张廷玉《明史·艺文志》著录《缑山集》二十七卷,即此本也。另有《春秋纂注》﹑《论语驳议》及《诸子类语》等。又曾为其父作《王文肃公年谱》,稿本尚存。李腾鹏《皇明诗统》卷三八录其诗十九首。清朱彝尊《明诗综》卷六四录其诗六首,“诗话”云:“缑山才气无前,而韶年相酬和者不过陈仲醇(陈继儒)一流。临终自讼曰:‘吾于诗,窥其藩,未造其域。’可谓得失寸心知矣。惜也未尽其藴。”清张豫章《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录其诗三十一首。《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缑山集》二十七卷,“提要”谓其“与王世贞虽同里闬,而不蹈其蹊径。然颇染陈继儒之俗格。《明史·隐逸传》称‘锡爵招继儒与衡读书支硎山’,其所由来者渐矣。”清末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二〇录其诗七首。卓人月﹑徐士俊《古今词统》录其词七首。清沈辰垣等《御选历代诗余》录其词一首。近人赵尊岳《明词汇刊》录其词十首为《缑山词》。清黄宗羲《明文海》录其文七篇。清陈元龙《御定历代赋汇》录其赋一篇。清王宝仁《娄水文征》录其文十篇。衡亦以杂剧散曲著名,所作杂剧《郁轮袍》(《王摩诘拍醉郁轮袍》)七折,有明万历间刻本﹑崇祯间沈泰辑刻《盛明杂剧》本,演唐王维科考故事,出唐薛用弱小说《集异记·王维》(《全唐五代小说》卷二八),实为王衡因被忌夺解,自寄愤慨之作;又《没奈何》(《没奈何哭倒长安街》)一折,亦有明万历间刻本,是剧演弥勒佛化身葫芦先生济度众生,然其重点在藉葫芦先生与没奈何的问答,将秀才监生﹑阁老九卿﹑讲学夫子﹑高人隐士,一一加以数落,尽道人世之不平;又《真傀儡》(《杜祁公藏身真傀儡》)一折,有《盛明杂剧》本,颂扬宋杜衍不衿富贵,并借其行事揭示世态炎凉,本宋朱彧《可谈》所记杜衍事及唐刘宾客《嘉话录》杜佑事生发,陈继儒记此剧为万历三十三年王衡为其父七十寿诞所作。诸剧均颇得赞誉,祁彪佳《远山堂剧品》列《郁轮袍》入“妙品”;沈德符《顾曲杂言》云:“王辰玉太史衡所作《真傀儡》﹑《没奈何》诸剧,大得金元本色,可称一时独步。”另《盛明杂剧》有《再生缘》(北曲四折),演汉武帝李夫人转世故事。署“蘅芜室编”,前人多以为此剧为王衡所作,不确,实其作者为杭人吴仁仲(吴大山),《远山堂剧品》所记不误,然《剧品》记《真傀儡》为陈继儒作,则为传闻不确。生平见唐时升《太史缑山王公墓志铭》 (《三易集》卷一七)﹑陈继儒《太史缑山王公传》 (《陈眉公先生全集》卷三九) ﹑清张廷玉《明史》卷二一八。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