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潘之恒 |
释义 | 潘之恒 (1556—1622)字景升,号鸾啸生﹑亘生﹑山史﹑庚生﹑冰华生﹑天都逸使等。南直徽州府歙县(今属安徽)人。生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正月初八。其父﹑祖业盐兼典当,积资丰饶,因送其习举子业,求发达。以输赀入南国子监,万历十三年(1585)﹑十六年﹑十九年三应乡试不举,遂以游山水﹑交名士﹑诗酒游宴﹑征歌度曲为生活。又以“鸾啸轩”为堂号在南京刻书。多才艺,以风流慷慨自负,好结客,能急人难,因一时称名于东南。万历二十四年后父老弟亡,屡遭事故,经商不利,再应科考亦不举,因渐入窘境。五十岁后困顿日甚,六十岁后因再次僦居金陵,依故友新知接济生活。天启二年(1622)正月初七卒于青溪之旅馆,年六十七。一生恣情山水,至老不悔,壮岁曾遍游新安﹑越中﹑三吴等地名山,所游多记之,因著《江上山志》﹑《蜀山志》﹑《淮上杂志》﹑《新安山水志》﹑《越中山水志》等为《名山注》。晚年尤属意于黄山,于山下汤泉建有芑堂,广邀宾朋游之,辑有关文献成《黄海》六十卷(有明刊本不分卷)。又曾总其山水之记并合其他著述作《亘史》,未竟而逝,卒后五年由其子潘弼亮辑成《亘史》九十三卷传世。曾屡屡沉湎于秦楼楚馆﹑舞榭歌台,撰有《曲中志》﹑《秦淮剧品》﹑《曲艳品》﹑《续艳品》﹑《金陵妓品》﹑《剧评》﹑《叙曲》﹑《吴剧》﹑《曲派》等篇,记录隆﹑万间数十年昆山腔演出盛况,多评鉴,以致时人皆以赏音﹑独鉴称之,又喜为坊中女优作传,因被称为“姬之董狐”。有关戏曲之作及其他杂著《南陔六舟记》﹑《太湖泉志》﹑《宛陵二水评》﹑《六博谱》﹑《续叶子谱》等多收入崇祯二年(1629)刊《鸾啸小品》十二卷及《亘史》中,亦为明末清初《锦囊小史》﹑《绿窗女史》﹑《广百川学海》﹑《雪堂韵史》﹑《说郛续》等丛书所录。少能诗,称才敏词赡,因得从邑前辈汪道昆游,入白榆社,又师事王世贞。后渡江历浔阳﹑武昌,与袁宏道兄弟交善,其诗因又染“公安”声气。其诗总称《鸾啸集》,实为即作即刻,有《白榆社诗草初草》一卷﹑《黍谷诗草》二卷﹑《冶城诗草》一卷﹑《蒹葭馆诗草初草》一卷《续草》二卷﹑《东游诗草初草》一卷《续草》二卷﹑《涉江诗草》七卷﹑《金昌诗草》一卷﹑《漪游草》三卷等,单刊本多存于世。《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其诗集《涉江诗选》七卷,“提要”云:“迹其生平,盖始终随人作计者也。”实万历后期,诗坛繁荣,诸流交汇,当时诗人不少已不守门户藩篱。之恒《涉江集》七卷有万历二十六年(1598)江盈科序﹑袁宏道序﹑王穉登序,二十七年屠隆序,二十八年梅守箕序,三十年冯时可序,所列“选阅《涉江诗》社友姓氏”,除作序者,另有汪道会﹑李贽﹑李维桢﹑虞淳熙﹑陶望龄﹑邹迪光﹑程可中﹑顾懋宏﹑张凤翼﹑谢肇淛﹑曹学佺等近百人,既可见其交游之广,亦可见时人并非全守门之见。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丁集录其诗九首。清陈允衡编顺治澄怀阁刊本《诗慰》初集自其《涉江集》选诗七十七首为《涉江集选》,并录江盈科﹑屠隆原序。清朱彝尊《明诗综》卷六五录其诗二首。清张豫章《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录其诗九首。清黄宗羲《明文海》录其文八篇。生平见于《(康熙)歙县志》卷一○﹑《(1937)歙县志》卷一五。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